《圆的面积》微课程设计方案
|
微课程信息 |
|
|
主题名称 |
«圆的面积» |
|
选题意图 |
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如何求圆的面积,学生感到很茫然。让学生借助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对此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体验了极限思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内容来源 |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面积» |
|
适用对象 |
小学六年级数学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通过猜测,操作、验证、讨论、归纳,使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方法与过程目标: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 |
|
教学用途 |
R课前预习 |
|
在讲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际操作,感受“化曲为直”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基本思想。然后利用此微课程进行演示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进而熟练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
|
|
知识类型 |
R理论讲授型
□答疑解惑型 |
|
制作方式(可多选) |
□拍摄 |
|
预计时间 |
(不超过10分钟) |
|
微课程设计 |
|
|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或选择) |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这个微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用圆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
开门见山,让学生清楚微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
|
二、探索尝试,体会转化。 师: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 大家可利用昨晚把圆剪开后,拼成的图形展示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 全班汇报交流:
|
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产生三种很有价值的思路,即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即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梯形。教师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
|
三、再次探究,体验极限。 师: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折成的三角形,还是剪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都不是很像,怎样才能更像呢? (1)交流再探。 师:如何让扇形的面积更接近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折叠,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再次交流。 学生第二次探究后,再一次全班交流。 将圆折叠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比较接近三角形了;用8等份拼出来的图形比较接近平行四边形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再继续分,分出的每一个小扇形与三角形会怎样?拼出的图形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继续折。 |
学生沿着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呢?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此时不免有几分困惑。在这里,教师有效利用学生探究出来的宝贵资源,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在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借助电脑图片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既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又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圆能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
|
|
四、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1、如果把圆分的等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2、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圆的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²。 3.用字母表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 |
第三次探究结果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交流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
|
|
五、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这个问题,集体订正。
|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我要学的欲望。
|
|
六、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本课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
|
|
|
|
设计亮点: 2、在制作方式上我选择采用PPT 演示并配上合适的解说。微视频的每一个环节我都做了精心得准备,给学生清楚明了的展示。 3、互动设计上我重视了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对话式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检测评价上注重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另外对于部分逻辑推理思维能力超差的学生来说,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慢慢消化咀嚼。微课程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职。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