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问题 走进数学课堂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案例
| 分类: 陈莹专栏 |
让生活问题
韩城市实验小学
教学设想: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教材中呈现了实验材料,给出了实验方法,提出了实验目的。 编者的意图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学习,这个过程不仅使可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且在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还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我们确定了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发现规律——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用小棒摆三角形的实践活动中引发思考发现问题,再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初步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得出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具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本节课的设计除了想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外,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蕴含生活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完成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初步体验科学探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形式探讨三角形边的规律,体会三角形的现实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法设计:
(1)实验策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三组小棒摆三角形,发现有的摆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使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
(2)演示操作策略:通过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规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法设计:
动手实践、观察比较、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组小棒若干(单位:厘米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
1、
(1)出示课件小明上学的路线图。
师:那咱们一起看看小明同学去学校的路线图,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他可以怎么去学校呢?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生:有三条路线:
2、小明家到学校。
3、小明家经过商店再到学校。
(2)在这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最近呢?为什么?
大家都认为是走中间那条路线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2、教师引导:大家请看,连接小明家、商店、邮局、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那么走中间的这条路线,走的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两条路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让学生从很实际又很熟悉的事引入小明上学路线情境图,使学生轻松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的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之心。】
二、实验探究。
我们来做个实验。
1、实验:用准备好的三组小棒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结果如何呢?
课件出示实验题目:
第二组:
第三组: 10厘米、6厘米、3厘米。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根小棒不一定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通过学生动手摆三组小棒,提高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兴趣。】
2、那看一看老师摆的结果跟你的一样吗?
课件演示摆三角形。
结果:
(6厘米、7厘米、8厘米)
3、讨论: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有几种情况?能摆成三角形又有什么规律?
通过进一步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边的关系。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1: 有两根小棒4厘米和5厘米加起来刚好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9厘米,成了平行的了。
学生2:
学生3:
……
4、(出示课件)实验结果的表格,进行直观比较。
同桌讨论交流,直观比较。
|
组别 |
能否摆成三角形 |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
|
第一组 |
能 |
6+7( 〉 )8 7+8( 〉 )6 |
|
第二组 |
不能 |
4+5( = )9 5+9( 〉 )4 |
|
第三组 |
不能 |
3+6( 〈 )10 6+10 ( 〉 )3 |
5、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齐读并理解。
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是什么意思呢?(每两边,任何两边加起来都大于第三条边。)
【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尝试,小组里互相交流,形成师生互动,产生共鸣,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自主探究”为学生提过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应用深化。
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立刻三角形三边的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线最近的原因吗?
【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解释小明上学的路线最近的原因,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巩固练习。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填上高兴的表情
(1)3厘米、4厘米、5厘米。
(2)3厘米、3厘米、3厘米。
(3)2厘米、2厘米、6厘米。
(4)3厘米、3厘米、5厘米。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吗?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把以往的判断题的形式用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使学生觉得做数学题也很有趣,不是枯燥乏味的。】
3、课件出示拓展延伸问题:
公路两侧有A、B两个村子,现在要在公路上修建一个公共汽车站为C点,让这两个村子的人到公共汽车站的路线之和最短。请问:公共汽车站C点应该建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连接A、B两点,公共汽车站应建在C点。(如上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建在C点的原因,可以用反证法加以论证:假如公共汽车站建在D点,那么AB+BD 〉AB(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如果建在D点,这两个村子的人到车站的路线之和不是最短的。因此,因建在C点处。
【这一环节设计,练习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不仅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还能让学生走出课堂仍然面对问题,怀抱好奇,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整体,真正使课堂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四、反思回顾
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通过提问,直接切入,提出研究的主题。
我深入解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好教材的主题图情境。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因此在交流原因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在得出了三角边的关系结论后再回应这个生活问题,让学生多角度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2、将想象、推理变为探究主线。
我以想象、推理、验证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学生根据由纸条围三角形出现的情况,经历想象、分析、推理、验证的过程,在不同的情况之中进行比较,抓住课堂生成的情况,在师生互动中将学生探究一步步引向深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和获得新体验的需求。
3、将思维冲突变为探究切入点。
在学生动手用小棒围图形之后,学生对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是否围成三角形有争议,我紧紧抓住这个学生思维的冲突为切入点,以此作为学生重要的探究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驱力。通过想象“两条线段会在连接起来?”借助演示,让学生的想象得到验证,解决矛盾冲突,形成正确的推理思维,为学生打开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和科学验证的探究之门。当学生想到“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之后,我话锋一转问:什么情况下可以摆成三角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这个难点,由正反两个方面合力着手,同时渗透“用最短的两边之和比第三边大,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的优化办法,并合理利用学具纸条,让学生自己验证自己的发现,为得出合理的结论做了科学严谨的探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