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来“味精”也是发酵食品

(2016-04-23 16:36:42)
标签:

味精

分类: 小渔健康科普

     味精是我们炒菜时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不少人都说多吃味精对身体不好。有些人甚至说:我从不吃“味精”,我一直吃“鸡精”。那么“味精”到底为什么对身体不好,倒是值得探究一下!

     我们先从味精的发明说起: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了一种昆布(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棕色晶体,即谷氨酸钠。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这种味道,池田在许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踪迹,尤其是在海带中。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继而,他为大规模生产谷氨酸钠晶体的方法申请了专利。池田教授将谷氨酸钠称为“味之素”。这种风靡整个日本的“味之素”,很快传入中国。

    日本的“味之素”在中国热销,引起了一个中国的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的注意,经过化学分析,原来“味之素”的成分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吴蕴初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化学水解法制造味精成本高,污染大,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水解法制造味精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微生物发酵法制造味精。自1965年以后我国味精厂都采用以粮食为原料(玉米淀粉、大米、小麦淀粉、甘薯淀粉)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味精的发酵过程初期加入淀粉水解酶,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后期加入谷氨酸菌种,谷氨酸发酵的时间很长,需要34小时,发酵完成后的谷氨酸经过化学中和反应,转化成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由此我们就知道,味精是纯的谷氨酸钠。我们再来看看“鸡精”的成分:以味精、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它辅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剂经混合、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鸡精中主要成分是味精(90%以上),鸡肉成分不得低于3.2%,而事实上很多鸡精根本不含鸡肉成分。反倒增加了很多化学添加剂。还有一点:鸡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风者最好别吃“鸡精”。

http://s10/mw690/006ffsDLgy718ABRmul59&690

    那么“味精”对身体到底好不好呢? 谷氨酸钠被人食用后,消化吸收合成蛋白质,并参与体内其他代谢过程,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虽是一种非必需的氨基酸,但在脱氨基、转氨基、脱羧、解氨等反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人体是一种有益的氨基酸。 至于人们感觉到的吃过“味精”后觉得口干,其实是味精中钠的作用,吃多了味精和吃多了盐是一样的道理。并不能因为味精不咸而过量使用。

    从味精的成分我们就知道了,99.99%味精是可以放心吃的天然食品,但不要过量食用,因为味精中盐含量比较高,容易引起血压升高。

    还有一种说法,味精加热超过120度会变成焦谷氨酸钠,是一种致癌物质。小渔经过多方核实,焦谷氨酸钠致癌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但焦谷氨酸钠却失去了鲜味,没有了食用价值。味精鲜味最浓的温度是70-80度,所以炒菜加味精要在出锅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