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逻辑和希望
(2023-12-17 15:04:20)教育改革的逻辑和希望
湖畔客子
(一)
谈论教育的人很多,各种教育论坛、各种公开课、网络大咖,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治丝益棼。
我想从改革的基本逻辑开始,整理出四个问题,请大咖们发表高见。
第一个问题:目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困难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突破口在哪里?
第四个问题:突破之后,能实现目标吗?
(二)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2035年把中国建设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这是教育改革的目标,请注意”2035”年这个时间限制,以及“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这个目标。
谈论教育改革,不能脱离这个目标。所有的讨论,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才有意义。
(三)
第二个问题:困难在哪里?
当前教育的困难在哪里?
一言以蔽之:分数至上。
这是几十年来一直在谈论而始终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分数至上”有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很多理论,出台了很多文件,想了很多方法,但是结果怎么样?连差强人意都算不上,只能说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悲观地看,看不到解决的曙光。
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问题讨论再多,也是枉然。
所以,这是卡脖子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四)
第三个问题:突破口在哪里?
“分数至上”霸榜,顽固不退位,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观念因素。很长时间,人们都认为教学就是为了学知识,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结果,不管怎么改,这个唯一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没有这个结果,怎么评价课堂的好坏?怎么评价学生的好坏?怎么评价老师的好坏?怎么评价学校的好坏?所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对所有教育人都是压力,这个压力最后传导到学生而止。
困难在于:找到能代替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标准。
这个标准符合两个条件:(1)必须和分数一样,是课堂内生的;(2)和分数一样,可以精确测量的。
由于教育观念的升级迭代,也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找到了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也许实践中还没有人运用,但是理论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按照现代教育观念看,课堂教学其实有两个结果:知识和体验。体验就是上课的感受,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对同学、对自己、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等的直接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正向的、积极的、肯定的,如喜欢、高兴、愉快,自豪等;也可能是负向的、消极的、否定的,如讨厌、厌倦、羞愧、失望、愤怒、焦虑等;体验伴随着整个课堂。
这个结果,和知识一样重要,甚至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前者关系到生命的质量,而后者只关系到认知的质量。
更加重要的是,AI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对体验进行量化分析了,体验可以用体验度(或者体验值)来精确化。任何一堂课都可以用体验度来评价。体验度代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质量。
(五)
第四个问题:突破之后,能实现目标吗?
我们找到了体验度作为评价标准。这个标准能推动教育教育改革吗?回答是:能。
因为这个标准是评价老师课堂教学的,是老师头上的紧箍咒,而老师是推动教改的决定力量。
体验度代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而体验是被动的,这就意味着学生体验的好坏,体验度的高低,和学生没有关系,那么,学生体验好不好就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的问题,老师应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体验,也就是让他们在高体验中学习。这样,评价标准产生的压力,传导到老师而止。老师则必须努力增加学生的体验度,才能得到救赎。
老师就要改变教学方式,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该会逐步销声匿迹,退出课堂,而新的教学方式必然大范围进入课堂。幸运的是,现在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已经成熟,在新的评价标准之下,像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问题式学习等等都有了用武之地,而学生的质疑思维、发散式思维,创新思维,必将得到有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堂变革会带来人才素质的提高。
这样,2035年实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就有了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