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彩镂金芙蓉出水—书法碑学与帖学的不同美

标签:
教育文化 |
摘要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美感既“错采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1】美学大家宗白华认为:“错彩镂金”的美与“芙蓉出水”的美
关键字:错采镂金,芙蓉出水,碑学,帖学
这篇文章中我们就着重探讨一下这两种不同的美在书法中的表现,宗白华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属于出水芙蓉的美,而王羲之的书法则是中国书法中帖学的代表,帖学几千年来是书法审美的核心,一直以来主导者人们的审美思想,直到晚晴碑学运动的兴起,一改了人们以推崇帖学为审美倾向的主导思想,碑学与帖学从此便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成为书法审美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碑”与“帖”的区别
从碑的起源来说,刘泌《文心雕龙•诔碑》称:“碑者,埠也”上古皇帝,始号封禅,树石埠岳,故曰碑也。”【5】从碑的形制来说,按照说文的解释,碑,竖石也”【6】从碑的字形来看,它从“石”《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7】口象形“凡石之属皆从石”可见,碑的原义是没有文字的竖石,后经过发展才成为刻有文字的碑”【8】
许慎《说文》:“帖,帛书署也”。【9】段玉裁注:“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谓之帖,皆谓标题。”【10】《词源》将帖定义为:“帖,以帛作书也,书于帛者曰帖,书于竹木者曰简册”【11】可见,“检”和“帖”是不同的,只有写在帛上的才称之为帖”从“帖”的字形来看,它从“巾”说文:“巾,佩巾也,从门,像系也”凡巾之属皆从巾”【12】帛就是丝织品的总称”可见,古人把书写在丝织品上的标题,谓之帖,这是帖的本义。
这是从物质角度上来说的“碑”“帖”的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碑与帖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把除帖以外的时刻文字都称为“碑”包括刻石、碑、褐、墓志、塔铭、刻经、造像、石阙、摩崖、等等,含义非常广泛。同样,帖的含义也在不断的泛化,原本仅仅是指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后来随着造纸术的传入,人们把书写在纸张上的文字以及以此为蓝本所镌刻的刻帖也归结于帖的范畴。
二,“碑”与“帖”的不同美
了解了碑与帖从材质方面的区别,对于我们剖析它们风格的差异,以及分析它们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感有重要的意义,碑是以石头为材质的,这就决定了碑”所表现的美感是方正的,拙朴的,瘦硬的的风格,就如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一般错彩镂金,雕缋满眼。而帖一般是写在纸上或帛上,因此才能形成帖所表现的美感是清新的,天真的,飘逸的,潇洒的风格,就如那芙蓉出水般清新脱俗。
1,“飘逸”与“厚重”的对比
帖学从整体上来说传递出的是一种飘逸,潇洒的特点。而碑学则相对更加厚重,拙朴。从两种美感的传递出的意趣上来看,“芙蓉出水”的美更侧重于主体意趣的抒发,重神;“错彩镂金”的美则侧重于客体情态的传达,重形。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个时代是帖学极度繁荣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人们受老庄哲学以及魏晋玄学的影响多提倡“出世”强调人的个性的解放,因此人们反对人工雕琢,喜爱“芙蓉出水”般自然天成的意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帖学,飘逸,潇洒,正是那个时代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影响下的产物。所以,在玄学兴盛的东晋,飘逸成为了东晋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可是在清代,朴学和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非常盛行,对整个时代的审美风尚的转变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朴学重视客观存在的金石碑版,讲究学风的朴实,这和厚重朴实的审美观是相一致的"和老庄哲学不同,清初即已盛行的经世致用的儒家学说则强调知识要致用于客观现实,主张个体要积极参与到改造外在世界的行动中,是入世的,所背负的社会责任是极为沉重的,这与厚重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清代的康有为曾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13】
可见,碑,帖两派对“厚重”极为重视。“厚重”不但是碑派书家品评书法高下的重要标准,更是他们反对帖学末流轻桃浮滑书风的有力武器。康有为“执笔近下”“用笔重按”的笔法观念便是他追求点画厚重的直接结果晚清帖派在书法审美上放弃了东晋书法中的“飘逸”转而追求“厚重”,以及碑派书家寓飘逸于浑厚的观点,都是社会审美风尚转变的结果"从风格的定位上,碑帖两派对“厚重”“飘逸”的理解也存在着不同。
2.笔法上方整与圆转的对比
“隋善书者为房彦谦,丁道护诸人,皆习北派书法,方严道劲,不类世南。”【14】
速成,出神入化。三是“圆活”流转,生机灵动。
综合起来,圆美就是一种浑圆,流动,生机灵动,和谐完满的状态。
方整和圆美是不能完全割裂的,二者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体方势圆。体圆意方才符合书法的内在规律。刘熙载说:“欧,虞秉承,其书方圆刚柔,交相为用,善学虞者和而不流,善学欧者威不猛。【18】”
本文通过对比碑帖在于审美思想上的不同,进一步了解书法中人们对于碑帖两派不同的追求。碑,帖两派出现审美观念上的差异,实际上是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对峙。这是书法几千年来不断延续发展的结果,无论是帖学的兴盛,还是碑学的崛起,都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顺应时代发展,追求个性解放时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2】《说文解字》(汉)许镇著,校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3】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3
【14】阮元《挛经室集》上.中华书局,1993
【15】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载《梁启超全集》,第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16】周波《圆美论》,孙书文主编《文艺学元问题的多维审视》,齐鲁书社,2005年版
【17】王培娟《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圆美观》【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18】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