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谢澹)

(2016-04-05 10:32:58)
分类: 课件选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谢澹)

执教时间:201639

执教教师:绍兴一中谢澹

执教班级:绍兴一中高一(16)班

一、了解故事梗概

学生齐读课文

师:“尝为晋君赐矣”读wéi还是wèi呢?(生回答不一,师引导生看课文注释)这个字的意思的给予,是动词,应该读wéiwèi的话就是为了什么。第二个我刚好像听到有同学把一个人的名字读错了,杞子后面读——(生:逢páng孙)。还有一个字,在最后一小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这里的“夫”——(生:fú)。

师:今天我们要讲一个事件,烛之武退秦师,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师生:公元前630年,九月甲午也就是九月十号,

师:这个事件涉及到几个国家

生:3个。

师:哪三个国家?

师生:晋国,秦国,还有郑国。

师:昨天我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看看这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到,最西面的应该是哪个国家?

生:秦国。

师:最东面的是哪个国家?

生:郑国。

师生:中间夹着的是晋国,秦晋大致的进攻路线就像图上所示(出示地图)。

说明: C:\Users\user\Desktop\d31f468546863d460d27a530b7745b9b.gif

当时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范南这个地方。两国军队包围了郑国。

二、学习佚之狐其人

师:那么在秦晋包围郑国的背景之下,第一个出现的人物好像不是烛之武,(生:佚之狐)。佚之狐有一句话,他说了哪一句话?

师生: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师:从这句话你们能够分析出来佚之狐是一个怎样的人?

1:这句话体现出了两点,第一是他的策略,是要让秦退师。因为他认为在这件事情里面让晋退师很难,让秦退师相对容易一点。

师:哦,你的意思是他让烛之武去见秦君,而不是去见晋君,为什么?

1:因为晋有直接利益。

师:你怎么知道晋有直接利益?

1:因为有后文烛之武的话。

师:有后文烛之武的话,前文有没有?

1:有。以其无礼于晋。

师:以其无礼于晋是谁无礼于晋?

1:是郑国的国君,当初对晋没有足够的礼待。

师:哦,是郑伯对晋没有足够的礼待,是吧?所以是晋。还有吗,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直接的利益者是晋?

(生1思考二十秒后,表示想不出)

师:这一点还没有仔细想过,是吧。好,继续讲。

1:第二点我觉得是有识人之明。

师:有识人之明,此点怎么讲?

1:他举出了烛之武。

师:哦,他推荐了烛之武,怎么就是识人之明?

1:因为我觉得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他能够知道烛之武这个不受重用的人有足够的能力,然后把秦说退。

师:哦,烛之武是一个不受重用的人,你能不能讲一讲烛之武为什么是个不受重用的人?能不能从他和国君的对话看出,这个人怎么样?他说了一句话是不是,这句话是——?

师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师:这句话你觉得他是什么情绪?

1:有点赌气。我壮年的时候还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已经不能做什么了。

师:嗯,说明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有股气的吧。

1:嗯

师:是赌气,是牢骚满腹。这个人可能的确不是那种甜言蜜语型的,所以他和国君的关系相对来讲就紧张一些。但是,在危急时刻,佚之狐能够有识人之明把它举荐出来。好,这个同学讲了两点,一是说他很明智,见的是秦君,而不是晋君,因为晋是直接有利益接触的。第二说了他有识人之明。还有补充吗?

2:非常相信烛之武。

师:非常相信烛之武,这就是我们刚说的有识人之明?

2:有点不一样。他说,师必退。

师:嗯,“师必退”怎么说?

2:他们一定会退兵的,所以他觉得烛之武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师:只要烛之武去,师必退,是吧?那我想问,这个师,怎么解释?

2:军队。

师:谁的军队?

2:我认为是两国的军队。

师:啊,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它不是指秦国的军队,否则就该说“秦师必退”,是不是?他知道秦国一旦退师,晋国也跟着退师了。所以在另外一个版本里,他不是师必退,是另外三个字。叫做……猜。(生笑,思考片刻)

师:秦晋包围了郑国,兵临城下……

(生3在底下小声说):围……

师:对,哪个同学在说,站起来。

3:围必解。

师:恩,太好了,我们来看这段(出示PPT):

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而附于楚,郑大夫佚之狐言于郑君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围必解。”(刘向《新序·善谋第九》)

要是烛之武退秦师,围必解。这是一个预见未来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识人之明。

好,刚才为什么要去见秦君这个问题,只说了一个理由,还有其他的理由吗?下一位同学。

4:晋国攻打郑国有两个理由。

师:嗯,还有一个理由呢?

4:因为郑国贰于楚。

师:郑国贰于楚,这是一件什么事情。

4:郑国又从属于晋,又从属于楚。和秦没关系。

师:很好,我们来看一下。(出示PPT

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过郑,郑文公弗礼。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

根据史料,说晋公子重耳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国君没有礼待他,郑叔瞻就上谏,说“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也就是我们今天应该礼待他,礼待的原因有几条:他本人贤能;他的从者都有做国相之才;而且我们有着亲缘关系。但是,郑君说了一句什么话。“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逃亡的公子多得去了,怎么可以全部都去礼待他呢?郑叔瞻就说,如果你不礼待他,就把他杀了,以免后患。但是他不听,既不礼待,也不杀他,最后的结果就是结怨了。这件事情上,秦在哪里?它都没出现。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先是出兵帮助楚国,结果,眼见楚国落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交好。

第二件事情,贰于楚。在这个事件里面,秦其实只是一个参与国,它的领导者是晋和楚吧,所以和秦国也不太有关系。用我们刚刚学过的《指南录后序》里面的一句话,佚之狐“意秦亦可以口舌动也。”好了,我们再来看这段历史(出示PPT

时周襄王十二年,晋文公一日坐朝,谓群臣曰:“郑人不礼之仇未报,今又背晋款楚。吾欲合诸侯问罪何如?秦君临行有约,必与同事。”先轸对曰:“郑为中国咽喉,今若使秦共伐,秦必争之,不如独用本国之兵。”文公曰:“郑邻晋而远于秦,秦何利焉?”乃使人以兵期告秦,约于九月上旬,同集郑境。(《东周列国志》)  

师:郑这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中原咽喉之地。“今若使秦共伐,秦必争之,不如独用本国之兵”。意思就是如果和秦合作的话,秦会分一杯羹,我们要自己打,不要和秦一起。然后文公怎么说的“郑邻晋而远于秦,秦何利焉?”大家觉得这句话熟悉吗,哪个人后来也说过的?(生:“越国以鄙远”),是啊,烛之武说过。“乃使人以兵期告秦”,于是就把晋国出兵的日期告诉给了秦国,“同集郑境”。

佚之狐这个人在这篇文章里只有一句话,但这个人可不得了,我们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烛之武。他对秦有清醒的认识,他有识人之明,他有政治智慧,他能预见未来。

三、学习烛之武

1、学习论说技巧

师:这篇文章里第二个人物就是烛之武,烛之武用他的口舌打动了秦君。一共几句话,大家看一下。

【生寻找】

师生:一共9句。(PPT展示9句话)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师:我们把这9句话再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9句话到底暗藏着怎样的玄机,使得师可以退?

(生齐读、思考)

师:刚才我们轮到哪一个同学了?

5:烛之武说了攻打郑国对秦没什么好处。

师:他哪里说了?

5: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师:这句话,你解释一下看。

5:越过别国而把郑国当做边邑。

师:郑国当做边邑这是哪里看出来的?

5:注释。

师:我就知道你是从注释里看来的,我要你一字一句落实。这个句子里面哪一个字是指郑国?

5:远。

师:远,对不对。那么鄙呢?

5:边邑。

师:在这里,就是越国其他的国家,而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边邑。我问你,这个越国的“国”是哪个国?

5:晋国。

师:是的,主语是……

5:秦

师:对,秦国越过晋国,把郑国作为边邑。刚才那个形势图还记得吗?是不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好的,继续下去。

5:你也知道这是很有难度的。怎么样要用灭掉郑国给晋国增加土地呢?

师:“陪”怎么解释?“邻”是指哪个国家?

5:增加。晋国。

师:那么焉用的“焉”字怎么解释?

5:哪里需要。

师:对。哪里需要用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好,继续。

5:如果不打郑国的话,其实是有好处的。

师:不打郑国有啥好处?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师:嗯,用现代汉语来说。

5:如果放弃攻打郑国的话,然后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师:嗯,行李之往来行李什么意思?

5:外交使节。

师:往来呢?

5:来来往往。

师:外交使节来来往往,那什么是共呢?

5: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师:嗯。

5:你也没有什么害处。

师:我来问问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这里省略什么?

5:省略“之”,郑。

师: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这个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现代汉语西方道路上的主人也叫东道主,不叫西道主。但是在当时,它就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来往使者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这事有利的。你去攻打郑国,对你没什么好处。你不去攻打郑国,你可以把它作为东道主。存郑有利,亡郑无利。好,还有吗?

6:后来提到一件事,就是秦君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君赏赐给他两块土地。

师:是赏赐吗?

6:是许给秦君两块土地。

师:嗯。为什么许给他两块土地。

6:因为给予他恩惠。

师:是什么恩惠?

6:派兵护送护送晋惠公回国。

师:对,晋惠公如何做上晋国君主,是秦派兵保护着他做了这个位子。所以他要送秦两块土地。然后呢?

6:提到这一点是为了告诉秦伯说,晋国去拉秦国攻打郑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旦晋国攻打郑国强大起来后,对秦国是有极大的害处。

师:他想说的是晋国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

6:忘恩负义的。

师:哪句话可以看出忘恩负义的?

6:朝济而夕设版焉。

师:什么叫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城防御。

师:嗯,一开始他们还是兄弟情,出去以后他就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里摆出了一个历史事实,他目的是什么?

7:挑拨离间。

师:哦,挑拨离间,哪里还有?

7:“夫晋,何厌之有”,说晋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国家,他们东边打完了就想往西边打。

师:你这句话是从哪里得出来的?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说晋国如果强大之后,他们打完了郑国,如果不攻打秦国就没有地方去扩张他们的土地。

师:嗯,挑拨离间,好。还有吗?

8:他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上告诉秦国的国君,他如果攻打了郑国后,对他来说,可能不是最有利处。

师:没听明白。

8:就是他告诉秦国国君,当郑国亡了以后对于秦国来说是不利的。

师:那也就是离间。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的,我们的同学想一想,哪几句话我们讲过了,哪几句话我们还没讲过。(师生:第一句话我们有没有说到,还没有对不对?第二句话也没有说到,第三句话有同学说到了,第四、第五、第六、后面都说到了)那前面还有没说到的,到底在说什么?“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什么意思?来,下一位同学。

9:他不是一开始头考虑秦国的利益。他只是说在秦晋的包围之下,郑已经知道要亡了。

师:你说的是第一句,那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9:如果灭亡郑国对秦有利的话,那么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

师:他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9:他不是把自己显得很高大上。

师:对,他不是刻意把自己显得高大上,他是——(生:刻意把自己显得很低微),是吧?

9:嗯,他就不像文天祥那样,抗辞慷慨。(生笑)

师:嗯,为什么要这样呢?

9:这样容易被接受。

师:嗯,表现得非常卑微,如果打我一顿对你有好处的话,就尽管打我。这个是非常卑微有“礼”的。那我们现在能来总结一下,理,邻国土地增加了,你的土地就减少了;利,保存郑国是有利的,你打了郑国是不利的;他还使“离”间之计。“礼”“理”“离”“利”,秦伯对此是什么反应?

生(集体):悦

师:一个字,“悦”,本来要打过去了,现在来了一个人,说了一通话以后他就说了:“好,那我就撤兵吧。”这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

2、发现论说漏洞

师:我有几点想不明白,这段话里面有漏洞吗,我记得我们《六国论》里也找过漏洞,这段话有没有破绽漏洞呢,看出来了吗?

(几十秒思考,无反应)

师:我们再一起把这九句话读一读啊,找一找漏洞破绽在哪里。

(生齐读9句话)

师:好,来下一位同学。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但实际上,郑灭亡以后,晋如果要扩展他们的土地,并不一定要西进。

师:一路向东,打过去,并不是一定只能往西打。这是一个漏洞,嗯。然后呢?

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就是用来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但实际上如果秦和晋不友好的话,他的使者不可能越国晋国再往东去。

师:嗯,因为中间夹了一个晋国。

10:这建立在它和晋国关系也是好的基础上。

师:嗯,那如果秦国和晋国的关系是好的,那么把郑灭掉,这个利处应该……

10:也是存在的。

师:嗯,东道主是有利的,把郑灭掉这个好处应该更大,对不对?如果关系不好的话,那么东道主的关系其实也就不存在。所以这个“利”其实是有问题的,有没有这个“利”不一定,或者说灭掉的利可能更大。还有吗?

11:晋伯并不是那个忘恩负义的人,因为他下文有讲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说明晋文公知道秦国对他们是有恩惠的。

师:哦,晋文公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但烛之武说的这个事实的确也有啊,这又怎么理解?

11:因为那是晋惠公。

师:那是晋惠公,现在的国君是谁?(生:晋文公)但是烛之武是怎么说的?

11:晋君。

师:晋君是什么意思。

11:晋国的国君。

师:晋国的国君,就是所有的国君。他多会玩文字游戏啊,是吧?他如果说晋惠公怎么怎么的,那和晋文公一点关系也没有。他说晋君,他们有忘恩负义的血统,是吧(生笑)。全部国君都是这样。这个“离”能不能成立也是问题。

3、发现论说的合理性

师:那么,东道主之利不一定存在,晋国未必往西打过去,晋文公未必就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之辈。这一些,难道堂堂秦穆公他不知道?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学都比秦穆公高明?如果烛之武来和你们说,他说一句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你们答一句“能不能做东道主还不一定呢?”他说一句“君尝为晋君赐矣看,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你说“哼,那是他上一届,现在的国君不是这样的。”然后他又说一句“又欲肆其西封”,你又说“哼,难道他一定要往西打”。(生笑)各位同学能够看得出,而我们看到秦穆公听完是一个字,“说”啊。他一点怀疑都没有诶,如果这么笨的话,我觉得他好像缺少国君素质,来,这位同学怎么说。

12:秦穆公本来就是被晋文公拉进来打的。

师:哦,你的意思是他不想来打,但他又不能够向晋国说拒绝。晋国说你去,他说“哦,我去”。(生笑)

12:本身打郑国对它暂时来讲没什么利益。

师:我们刚才不是分析“利益均沾”吗?

12:实际上对秦国来讲利益并不是很大。

师:利益不是很大,但利益还是有的。

12:但是他还要出力帮助晋国攻打。

师:嗯,你的意思是秦穆公一开始是出于脸面来打的。现在被烛之武一说他脸面不要了,走!(生笑)

12:给他一个退兵的理由。

师:哦,给了他一个退兵的理由?他昭告天下:因为烛之武,所以我们退兵了?(生笑)请坐,下一位,为什么?

13:他们关系本来就不是太好。秦晋攻打郑国,他们一个驻扎在函陵,一个驻扎在氾南,就是一个驻扎在郑国的北边,一个驻扎在郑国的南边,到秦穆公退兵后,让三位大夫驻扎在那里,是希望郑国可以依附于秦国。他退兵本来就是……

师:你说的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他为什么要留下三个人让他们戍在那里。他为什么不是干干净净地退了呢?

13:他希望郑国能够依附于秦国。

师:为什么派三个大夫待在那里郑国就会依附于他?

13:因为他们结盟了。

师:那他一个人都不派,我们也是结盟在那里的。

13:外交使节。

师:外交使节?三个大夫留在那里,戍之,是外交使节?“戍”是什么意思?

生:驻守。

师:哦,驻守在那里,是不是?请坐。刚才我们的同学说到了两个细节,这两个细节都很有意思,一他说一开始他们驻兵的时候是分开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个很重要。如果秦晋的兵驻扎在一起的话,会发生什么问题?(生七嘴八舌:烛之武没机会见秦君压)是,晋文公就在旁边看着。现在他们驻扎在两个地方,为烛之武提供了机会,这个细节说得很好,第二个细节同学说,他们结了盟,然后就派了三个人驻守在那里,于是就回去了。这三个人留下来干什么?

14:我觉得可能是秦穆公知道郑伯有贰于楚这件事情,虽然郑国结盟了但他还是不放心,就留了三个人在那边一来可以通风报信,二来万一郑国真的有别的什么,可以以要把这三个人接回国为理由攻打郑国。

师:你的意思是他给自己在郑国留了一条路。恩,这是一点,你觉得他还给晋国……

14:给晋国相当于一个提醒。

师:也就是告诉晋国如果你对郑国动武,我们就要帮着郑国来攻打你,是吧?所以你看到最后一节里面,子犯请击之,本来是秦国和晋国要打郑国的,后来变成秦国帮助郑国防着晋国。于是,子犯就提建议了,子犯的建议是什么?

14:他建议一个国家去攻打郑国。

师:去攻打郑国?

14:额,是秦国。

师:对,去攻打秦国。所以他要派三个人留在郑国。一是给郑国以警告,二是给晋国以警告。这就是他派人留下来的原因。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所谓的结盟,国与国之间关系是不可靠的,结盟以后是可以违约的。由此,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秦穆公为什么会听了这番话以后,改变了主意,这番话打动他的是那个没到手的利益吗?你们能不能够直击到烛之武其实什么话都不说,只说其中的一句话,秦穆公也许就会同意。哪一句话是刺中他的要害?

(生思考片刻)

生(七嘴八舌):邻之厚,君之薄也。

师:这才是事实。邻是指哪个国家?

生:晋。

师:秦晋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有一个成语叫“秦晋之好”,但是秦晋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大国之间只有共同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所以这句话才刺痛了他的心。我们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多少年?

生:公元前630年。

师:大家知道晋文公是五霸之一,称霸在公元前632年,也就是说晋文公称霸在这件事情之前还是之后?

师生:之前。

师: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晋文公能得到郑国的话,他的力量就会更强大。秦穆公是不愿意看到有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邻居的。所以他被说服了。烛之武退秦师说得当然好,但是事实上不去攻打是为了自己,多方之间的交锋,这就是历史真相。

这节课我们讲了烛之武和佚之狐两个人物。佚之狐一句话见个性,烛之武9句话,不战而却人之兵。下节课我们要讲历史风云中的三个国君,我们将梳理一下这三个国君的爱恨情仇。

导师说课 谢澹(绍兴一中)

各位老师,上午好!这是一篇老课文。我针对一中创新班的学情,上课之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环节:本课的《作业本》、字词,并且根据课文画出三国的位置图以及思考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能够成功。有了这个预习的部分,我上课才能以今天这样的方式推进问题而不拘泥于字词的梳理。而一般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主要集中于第3节的9句话,并且聚焦于这9句话反映出的(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智慧。而根据我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其实这篇文章中烛之武的说理是存在漏洞的。这一点我启发于以前对《六国论》的解读。一般性的观点都倾向于《六国论》里的说理是最严密的,其实在我看来,它的说理恰恰是很不严密的。因为《六国论》严格来说是策论而不是史论。策论注重于以古说今,而史论侧重于以古说古。因此,我主要从烛之武说理的漏洞出发来设计本课。我个人认为,这篇文言文值得研究的地方并非一般性认为的在于语言技巧的高明,而在于烛之武说出了事实。(第三节的“邻之厚,君之薄也”)。

我之所以不满于一般意义上文言文教学中的单纯追求字词落实的模式,在于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其实都比较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我一直有一种想法:课堂要在学生预期或者说意料之外。尤其是语文课,我常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没有我,他们能获得什么?有了我,他们又能得到什么?

  导师总结

谢澹(绍兴一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平时的文本教学总是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逐段讲解文章;提问学生“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话”?可我们大概都忘记了去追问:首先,为什么要讲第一段?为什么要讲第二段?为什么要讲第三段?......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对要上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不明确的,即教学目标模糊;第二,当我们在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问?我到底想干什么?我是在关心学生最喜欢的这句话里的字词?语言?还是文化内涵呢?因此,我认为应该把课文当完整的文章来讲,而非逐段逐段的拼加。简而言之,在教学设计环节,我们要有一个明晰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线索,而且这些要素要恰当地散落在教学中。

上课之前,一个老师问我上《烛之武退秦师》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是讲人物还是讲故事呢?我当时没回答上来,其实到现在我脑子里对这个问题也还是不太明晰。如果是讲人物呢,这篇文言文里的人物无论是佚之狐还是烛之武其实都是扁平人物,他们的性格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如果是讲故事,那么故事又太简单:一个人出现,然后兵退!思来想去,我觉的我的核心/线索诉求应该是思维:(人物---佚之狐、烛之武)怎么想?怎么说?说理有漏洞吗?

最后我认为,优质家常课更能让老师成长;年轻老师要多给自己的课录音,课后思考自己有哪些口头禅?对学生回答的评点是否到位?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你是否说他错了?学生答错了的时候你又是否说他是正确的?总之,我们要着眼于平时的一堂堂课,平时的成功才是老师的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