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丛书(全120册)-PDF电子版下载
(2018-02-17 20:20:12)http://www.xy78.com/abce/a8.jpg
出版机构:文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1965-6
《中国边疆丛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家兼任台湾师范大学、淡江文理学院及中兴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毓澍主编。
该丛书共两辑、三十种。
目录如下:
01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1钦定盛京通志(全4册)
02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2吉林通志(全10册)
03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3黑龙江志稿(全8册)
04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4东三省政略(全12册)
05中国边疆丛书5东三省沿革表(全1册)
06中国边疆丛书6蒙古源流笺证(全1册)
07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7皇朝藩部要略(全2册)
08中国边疆丛书8蒙古游牧记(全1册)
09中国边疆丛书9筹蒙刍议(全1册)
10中国边疆丛书10外蒙近世史(全1册)
11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11钦定新疆识略(全2册)
12中国边疆丛书12西陲总统事略(全1册)
13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13新疆图志(全6册)
14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14补过斋文牍(全6册)
15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15卫藏通志(全2册)
16中国边疆丛书16西藏图考((全1册))
17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17朔方备乘(全2册)
18中国边疆丛书18蒙古志(全1册)
19中国边疆丛书19西藏志(藏程纪略)(全1册)
20中国边疆丛书20西藏图说(全1册)
21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21西域总志(全1册)
22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22西域考古录(全2册)
23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23西域水道记(全1册)
24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24回疆通志(全1册)
25中国边疆丛书25西宁府新志(全3册)
26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26甘肃通志(全6册)
27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27广西通志(全18册)
28中国边疆丛书第二辑28续云南通志稿(全14册)
29中国边疆丛书29钦定热河志(全6册)
30中国边疆丛书30察哈尔通志(全3册)
清朝政府重视方志的编写,所以从一统志到州县志,几乎全部是官府修纂的,只有极少量的县志和村镇志系私家撰著。
皇帝将撰修方志当作一件政务,间或下令兴修一统志,康熙中命修一统志,刑部尚书徐乾学奉命主持编务,及至徐氏被迫休致,回原籍江南昆山,得到康熙帝的批准,以书局自随,继续修志。参加他的志局的有历史地理专家顾祖禹和有名的学者文人黄仪、阎若琚、胡渭。鉴于这样强大的阵容,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初笔》卷三特写〈一统志〉条云:“一堂宾从之贤,皆九等人表之最。官书如此慎重,岂复私家著述所能比肩。”(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上册第58页)康熙三十三年徐乾学病故,遗疏进其所主编的《一统志》。(《清史列传》卷10〈徐乾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三册第683页)因为纂修一统志需要各地的有关材料,清朝政府注意于省府州县志的编修,形成六十年一修州县志的制度,并推行一统志的体例。州官县令纂成方志之后,必须经学政审核批准,方能成为定稿,可见重视的程度。
官修方志系由地方长官主持,聘请本地的或外地的学者总纂,他们再邀请当地绅衿参与局务,分任编写和采访。要而言之,方志的兴修一定要并且必须要本地人出力,如清初灵寿县令陆陇其修志,与县人傅维云往复商讨志书凡例。(《文史通义》外篇〈书灵寿县志后〉,第224页)嘉庆间修的《宿迁县志》,乃“县之士君子合谋为之”。(《惜抱轩集·文后一·新修宿迁县志序》,第124页)东流吴县令不满意旧县志的繁简失宜,“乃招延文学,咨访耆旧,辑而新之。”(《养一斋文集》卷2〈东流县志序〉,第27页上)安徽泾县知县李德淦修志,聘请江苏阳湖人洪亮吉总修,请本县上连都人陈宝泉、茂林都人吴台等十七人任分纂,本县南隅人郑金、东隅人左廷桂等十人为采访。(【附录4,3页;中国方志丛书本第1册第17页】)
本地人参与修志对人物传记写作的好处是熟悉人情,便于调查,能够大量掌握传记素材。观附录三泾县志局的采访人员名单,系邑人庠生、监生和候选佐吏,既有功名,又有社会地位,分赴县境东西南北四路搜集资料,写出《采访册》,为编写县志的一种基本材料,因此我们今日能在《泾县志》看到许多人的传记,下注“采访册”字样,即系据采访册编写,可见访问调查对传记写作的用场。当然,从事采访的不一定是本地人,外地在本地做官的也有有利条件,同样做出好成绩。如道光四年安徽省修通志,命州县采访资料报省,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董汝成在石埭县任儒学训导,因而进行调查,采择乾隆元年(1736)至道光四年(1824)的事情,写成《石埭县采访录》,多记叙职官事迹。这部著作除了应命交差之外,也为后日修志的纂写人物传提供素材。(此书今有1935年印本)再如光绪间修成的《慈溪县志》,提调杨泰亨、总修冯可镛皆是本县人,分修陈继聪和孙德祖二人是外地人,此外的刘凤章等三人为本地人,采访周锡年、陈锦荣等六人全是本县人。具体人名及籍属见附录五。(【附录5,1页;中国方志丛书本】)江宁人金鳌于道光四年撰《金陵待征录》,以补官修上元、江宁县志的不足,全书十卷,志地四卷,志人三卷,志事、志言、志物各一卷,也就是说人物传记占书中的十分之三的篇幅,其中列女传分量不小,有一卷之多。
本地人修志对传记的写作常常产生负面的影响,即容易受人请托钻营,不该立传的作了传,或者美化被立传的人,夸张其行事。正如方苞指出的:官修的郡州县志,“其识之明,未必能辨是非之正,而恩怨势利请托,又杂出于其间,则虚构疑似之迹,增饰无征之言,以欺人于冥昧者不少矣。”(《方望溪先生全集·文集》卷4〈畿辅名宦志序〉,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第一册第70页)或如章学诚所说:“近世纂修,往往贿赂公行,请托作传,全无征实。”(《文史通义》外篇〈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第193页)一县之人,对同样的人和事会有异样的看法,参加写作,就难于得出公允的结论,为县志的编写增加难度,也可能影响到志书的质量。本地人捐资修志,为此而记录入志,虽不是作传,然与传记相关,今日从留存传记资料来看,未必不是好事,但从当日修志原则来说,则不免为一种弊病。如道光间兴修《(无)锡金(匮)续志》体例中增设“捐赈议叙”一项,,记载出资修志的人,随后周有壬作〈书道光续志后〉批评这一现象,说把这些人与名贤大儒并列,不伦不类,何况捐资二三百缗的人朝廷已给予职衔,表彰其义行,何必还要载入县志。(《锡金考乘》卷11)
如果将边疆史地丛书算进来,还有一些,如光绪间出版的《皇朝藩属舆地丛书》,中有萨英额的《吉林外记》、西清的《黑龙江外记》。本世纪六十年代发行的李毓澍主编的《中国边疆丛书》,内有《西宁卫新志》、《察哈尔通志》、《西藏志》等书。
中国边疆丛书(全120册)内容介绍完整,如有错漏欢迎更正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