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两位老师同一课题《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一课时)的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九年级的学习内容,两位老师在注重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的同时,也考虑到年级特点,课堂的密度较为适中。
本节课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难点是这一性质的应用。关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的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可以在前面的教学中揭示相似与全等的关系~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形,相似是形状相同,而全等则是形状相同并且大小相等,相似是对应边成比例,而全等是对应边相等。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想~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是相等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也是相等的,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是成比例的,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应该怎样呢?我想,学生是完全能够猜想出正确结论的。关于这个性质的证明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既然我们需要证明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对应边之比,显然需要找出一对三角形并证其相似,然后再去找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应该具有的条件,对于对应中线之比、对应角平分线之比都等于对应边之比的证明,只需类比引导,完全可以全部放开,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完成。如此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其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或者说是一般程序之一~归纳、猜想、证明;其二是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出猜想并进行证明(相信学生是能够做到的),那么毫无疑问的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其三是教会了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其实很多时候,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其四是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以贯之地对学生这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至少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会有所提高。
两位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应该值得商榷的。一位通过复习引入的,几乎直接告诉了学生结论,在分析如何证明,而且这个分析证明的过程也主要是由老师完成,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知识的应用上,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解决了教科书上配备的例题后,对该例题进行了变式处理,这一点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很有必要。另一位老师也是复习引入,然后他把这个性质改编成了一个计算题:已知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为k,
求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回过头来归纳出结论,在进行分析证明,这有点打乱学生思维顺序,同时此处耗时过多,且复习引入针对性不强,导致时间过紧,课程结束仓促。
同课异构,有比较就有提高,听课评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已上只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