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拆弹少年》他们为祖国付出,却替祖国受罚。但祖国究竟在哪里

(2017-07-29 17:04:09)
标签:

杂谈

分类: 电影-评

拆弹少年  

是一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剧情片。背景为1945年5月,彼时二战方结束,纳粹德国向盟军投降。战时德军在丹麦西海岸埋下数万枚地雷,因此,战后身为战俘的德国孩子们被迫去执行这项极危险的工作——拆除地雷。

https://pic.pimg.tw/efilmclub/1487391844-294399038_n.jpg

身为战胜国,丹麦有向战败国求偿的权利,而纳粹德国对邻国的迫害与施暴亦固然罪恶,但违反人道的报复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罪恶?

https://pic.pimg.tw/efilmclub/1487391844-1210520270_n.jpg?v=1487391850

这群未成年的孩子是战争末期因急需人力而被迫加入的少年兵,他们不得不上战场。如此说来,他们亦是纳粹的受害者,却得同时背负加害者的罪名。但战俘与其国家真能划上等号吗?本片提出如此质问:施暴者的恶行该由谁负责?

「炸弹是德国埋的,就该由德国拆。」片中丹麦长官Ebbe说道。

可下一代理当承担上一代留下的伤痕吗?若不,又应该由谁承担?

https://pic.pimg.tw/efilmclub/1487391844-1609812644_n.jpg?v=1487391851

「找到Werner后,我们要回去德国,我们要重建家园。断垣残壁的家园需要重建⋯⋯。」一幕,于床榻间,少年兵Ernst意识不清地说。

然而,家园对他们而言究竟有什么意义?他们之于国家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当他们饥饿病痛时,国家在何方?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国家可曾带来什么?

他们为祖国付出,却得替祖国受罚。

但祖国究竟在哪?

https://pic.pimg.tw/efilmclub/1487391845-1741425189_n.jpg?v=1487391851

从这里看见了国家的虚无。何谓国家?有这样一个「谁」能够代表国家吗?战争体系下,他们为谁付出?替谁受罚?

没有任何一个人(个体)能够完整代表国家。但国家却已然渗透人们的意识,成了难以去除的标签,这也是仇恨的开始。报复成了理所当然,羞辱、暴力亦一并为之,甚至被赋予正当性。

国家影响个体,个体形成群体,群体再向国家推进,成了难以分割的循环。拆弹「日常」之外笼罩着的,是战时体系下国家所形成的无形压力。上述循环导致如是压力,压力再强化标签的意识。背负了国家的标签,这些标签便成了重担,身而为人的价值也失去原有的平等。

https://pic.pimg.tw/efilmclub/1487391844-4177268682_n.jpg?v=1487391850

士官长Carl向其上级长官Ebbe请求送孩子们回家时,Ebbe最终只回了一句:「他们终究是德国人。」因为孩子们已被贴上「德国人」(敌国、施暴者)的标签,所以没什么好说的,即便你认为他们只是孩子也一样。这里是丹麦,丹麦不是德国人的朋友。

然而这群人——无论是丹麦,是德国,是胜是败——都被战争摧残了太多,国家标签操控着行为,原本清澈的双眼也被仇恨蒙蔽。

断垣残壁的家园需要重建,Ernst说。家国的破败映照着破碎的心,在难以去除的国家标签下压抑着仇恨忿怒痛苦委屈。延续至今,无论淡化与否,这些历史的裂痕永远都还有需要弥补的地方。

https://pic.pimg.tw/efilmclub/1487391845-1403702566.jpg?v=1487391851

观看《拆弹少年》时,情绪也随着未知的拆弹过程起伏紧绷着,每一颗地雷都可能爆炸,一次疏失就是一个生命的消逝,忐忑的情绪背后含藏着深层的悲哀。更残忍的是,这样的悲哀持续在每一次的拆弹过程里,紧张的情绪变得更加脆弱,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爆炸的是哪一颗地雷、牺牲的是哪一条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