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效评课
(2019-05-26 11:01:28)分类: 示范引领 |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效评课
安徽省桐城市北街小学 叶轻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一、评教学思想
传统的教学反映的是教师本位的思想观念。教师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课堂上应看到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应在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开放的教学时间等等,合理运用语文课外资源,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我们来看一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
“写一写家乡的特产”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课外调查家乡的特产,你们都调查了吗?
生:调查了。
师:今天,我们就在班里召开一次“走进五彩纷呈的特产世界”博览会,你们可以扮演成记者,采访来自各地的与会代表,了解他们家乡特产的特点,然后根据与会代表提供的信息,猜出特产名称;你也可以扮演成与会的代表,向记者或其他的与会代表介绍你家乡的特产。老师当本次博览会的主持人,你们说好不好?
接下来,学生就分组讨论交流的方案。扮演小记者的学生坐到教室的前排,讨论准备从哪些方面来采访与会的代表,了解特产的特点,好一举猜中。扮演与会代表的学生坐到教室的后排,讨论如何去大力推销家乡的特产。然后,学生就交流课外调查的成果。扮演小记者的同学走出座位采访与会代表,并根据代表们提供的信息,猜一猜特产的名称。如果猜中了,就到讲台前介绍自己是怎样猜中的;要是没有猜中,主持人就请与会代表手持家乡特产实物或图片上讲台向在座的各位记者和与会代表作详细介绍。最后,学生将博览会上了解的特产写成文章。课后,在班级里举办了一次以“走进五彩纷呈的特产世界”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本教学片断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富有一定的创新活力。
二、评教学目标
三、评教材处理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请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1: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2: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是说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3: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3: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该增加了,可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对。可见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4: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得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4: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说明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四、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现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存在了。教师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我们在评课时,要看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否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适用、适时、适当,千万不能以为只要是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好的。我们应该明确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它一定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它一定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和谐组成部分,而不是搞花架子,赶时髦。如果用了与没用差别不大,那就失去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义,宁可不用。
五、评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水平,教会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那学生的能力一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前一篇:诚信习作诚实做人
后一篇:品德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