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效评课

(2019-05-26 11:01:28)
分类: 示范引领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效评课
安徽省桐城市北街小学  叶轻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局领导给予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双港学区管委会领导给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接下来,我要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效评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发生了质的改变,课堂教学的展示,给教师提供了交流、探讨、借鉴的平台,但在课后的评课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老师在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时陷入了一个误区,即只评价授课老师的表现,如基本功是否扎实、表达是否流畅准确、板书是否规范、教材是否吃透、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等。实际上,这种评价是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根本出发点的,是背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因此,评价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看学生在这堂课上获得了什么,是否掌握了方法、发展了智力、形成了能力等。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效评课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先跟各位解释一下,因为我是教小学语文的,所以下面的交流以语文学科为主,请理解!)
一、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因此,对教师教学思想的评议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思想。
     1. 看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传统的教学反映的是教师本位的思想观念。教师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课堂上应看到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应在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2. 看是否具有开放教学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开放的教学时间等等,合理运用语文课外资源,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我们来看一看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 “写一写家乡的特产”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课外调查家乡的特产,你们都调查了吗?
生:调查了。
师:今天,我们就在班里召开一次“走进五彩纷呈的特产世界”博览会,你们可以扮演成记者,采访来自各地的与会代表,了解他们家乡特产的特点,然后根据与会代表提供的信息,猜出特产名称;你也可以扮演成与会的代表,向记者或其他的与会代表介绍你家乡的特产。老师当本次博览会的主持人,你们说好不好?
接下来,学生就分组讨论交流的方案。扮演小记者的学生坐到教室的前排,讨论准备从哪些方面来采访与会的代表,了解特产的特点,好一举猜中。扮演与会代表的学生坐到教室的后排,讨论如何去大力推销家乡的特产。然后,学生就交流课外调查的成果。扮演小记者的同学走出座位采访与会代表,并根据代表们提供的信息,猜一猜特产的名称。如果猜中了,就到讲台前介绍自己是怎样猜中的;要是没有猜中,主持人就请与会代表手持家乡特产实物或图片上讲台向在座的各位记者和与会代表作详细介绍。最后,学生将博览会上了解的特产写成文章。课后,在班级里举办了一次以“走进五彩纷呈的特产世界”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本教学片断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富有一定的创新活力。
       3. 看是否关注学生的成功感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价值的体现也是在学生身上。一节课下来,如果教师只考虑自己的板书是否完整,教学环节是否一步一步完成,而不去考虑学生是否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教学就往往是只有教而没有学的,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成功的教学。我们在日常的听课中,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时,心里只想着我怎么按照课前预设的教案去走教学流程,生怕忘记了教案,脑子里总想着我教完这一环节下一环节该教什么,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知识是否理解,方法是否掌握,习惯是否养成等等,甚至学生发言中的错误也没有发现,没有及时加以指正。所以,我们评课时应注意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成功感。我们的课堂,只有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功的感觉,才能有活力,才能有生命力。
二、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实的东西,死记教科书。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也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那这个三角形就不平衡。这无疑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三维目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反映了这三个目标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一节课显然也就不完整了。 
三、评教材处理 
        处理好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教材的能力。评析对教材的处理,要看教师对教材理解是否深刻、正确。如,对课文中心、课文结构、词、句、段的理解是否正确,能否看出词句中蕴含的深意,是否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能否发现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良苦用心,深入理解词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一夜工作》的片断: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请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1: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2: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是说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3: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3: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该增加了,可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对。可见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4: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得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4: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总理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说明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四、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去进行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这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比如在座的各位。评你们这些骨干教师的课,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还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 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现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存在了。教师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我们在评课时,要看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否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适用、适时、适当,千万不能以为只要是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好的。我们应该明确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它一定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它一定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和谐组成部分,而不是搞花架子,赶时髦。如果用了与没用差别不大,那就失去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义,宁可不用。
五、评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是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水平,教会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那学生的能力一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很高兴和你们在一起共同度过了这难忘的时光。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以上所讲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9年5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