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编者意图 把握教材文本目标(教学反思)
(2015-10-09 21:26:51)
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文本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语文教学内容,文本只有经过教师的取舍开发之后,方能过滤成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当我们采用一篇文章作为教材来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多方面地考虑。
首先,就是研读揣摩编者思路,把握教材文本的教学目标。
教材是编者根据课程目标从众多文章中挑选出来,根据一定的编排理念,组合而成。每一册语文教材的成册,每一个单元课文的编排,都有编者一定的意图。所以,教师可从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理顺编排意图。
研读单元提示,明确文本解读的立足点。人教版选编的课文,是以单元组合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设置编排的。例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导语:“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学习这个单元,要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情感。”从中我们了解到了本单元课文的大概内容是以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还有这一单元教学的目标和方法。这些阐述对于我们把握这一单元课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其次,研读课后的“研讨和练习”,有助于理解文本目标。课后习题随文本之后,它们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教材编写者的精心设置。它蕴藏着多种指示和目标,有的要求品读,有的要求积累,有的要求体会,暗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对课后习题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深刻领会其中意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材中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课后共有三个练习题,练习一是“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填写在下面的空格里”。练习二是“盲孩子的影子来到他身边,和他作伴,赶走了他的孤独,最后更让他获得光明,而影子自己也获得了生命。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的‘影子’这个形象的”?练习三是“关于这篇童话,作者说‘我是带着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安抒情童话的。’你体会到课文里的诗意了吗?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片段,细细品味。”只要仔细琢磨,便能体会编者的深有用心,练习一通过填空的形式感知课文内容并进行简要概括。练习二通过对影子这一形象的评价理解本文关于“爱”的主题思想。练习三通过作者对作品语言的自我评价引出对课文语言特色的品味。三道练习由浅入深,从文本的内容到主题再到语言,既有教学目标的明示,又有教学方法的指导。假如你在备课时,认真揣摩每道习题了编写意图以及各道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发现习题的作用不仅仅只是巩固练习,
供稿:张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