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2017-01-11 08:18:44)
标签:

杂谈

第五章 <wbr>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在0-7岁这个阶段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今日分享的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老师《爱和自由》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也许对你理解那句话有很好的帮助。

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随便训斥、打骂孩子的现象很普遍,成人对孩子出言不逊已经成为习惯。受训斥、挨打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一点就是概念不清,大脑相对而言比较糊涂,不容易看到一个客观的实在的东西,对外在事物的过分敏感,影响了他内在心智的发展。受打骂厉害的孩子,记忆力较弱,不易看到一个客观的现实,他们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总是基于需求和仇恨。受打骂不厉害,但多少受过刺激的孩子,也时常糊涂,在那些有点专制的班级或家庭,孩子也多少出现问题,这其实是思维出了问题。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了孩子对某一事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略了全部。被打骂的儿童在建立某一概念时,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是受刺激后的事物,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经过他加工的世界,压力使得孩子在把握事物时产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质问题。苦难降临到了孩子头上。

那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因为区分能力没有受到伤害,他对事物的把握清晰、准确,并能很好地确定下来。

我的一位朋友,她的丈夫因为童年发展不好,成家后情绪变幻不定,对孩子也是时好时坏。孩子四岁时,我的这位朋友与丈夫离婚了。有时一些大人见到这孩子,会开玩笑的说:“叫我爸爸,给买好吃的!”刚开始孩子会躲在妈妈身后,感到屈辱和愤怒。到后来习惯了,无论任何人怎样哄骗,这孩子绝不开口,这一切给孩子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我们无从知道,要到他成人,自己成为爸爸后,他心灵上受到的影响才能看出来。对“爸爸”这一概念,他肯定会有与众不同的理解。

这恰巧同我的孩子在建立这个概念时的表现形成一个明显的对比。一次,朋友来我家做客,一见到我孩子就叫就说:“叫爸爸,给你买好吃的。”我孩子就说:“爸爸!”这时他不到三岁。下次再见这个朋友,孩子又叫“爸爸”。朋友说:“你的孩子太聪明了!怎么一见我就知道叫爸爸,买好吃的?”我说:“不是啦,你把我儿子爸爸的概念弄混了。”这是一次。还有一次,是我的一个朋友来幼儿园,他是我们园委会的一个成员,晚上开完会后就住在幼儿园。第二天早晨,我儿子到幼儿园,一看见他就跑过去,朋友把我儿子抱起来,亲了亲她,用胡子扎了一下。我儿子很郑重其事的说:“爸爸!”朋友大惊说:不可以胡叫,我是叔叔,不是爸爸!”我孩子奇怪的问:“那你为什么长胡子呀?”后来我先生说,他曾经用胡子扎过孩子,可能这件事给了他一个记忆,凡是给他买好吃的,用胡子扎他的人都是爸爸。这个过程是一个分辨的过程,儿童一开始分辨,就能分辨一些细节,抓住一些要点,排除另一些细节。这听上去有些笨,但却表明他不断的在思考。

当然我讲的只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以后的大脑运行过程中,孩子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这种分辨能力会越来越强。这时候一个人分辨能力的强和弱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有一次,我儿子因为一件事非常恼火,大哭着用小脚踢他爸爸,那是她仅有两岁半。他爸爸说:“你又不是驴,为什么踢人?”儿子突然不哭了,呆呆地站了半分钟,然后认真的说:“爸爸,鱼没有腿呀?”他爸爸说:“是驴,不是鱼!”儿子站在那儿想着。我不明白,如此激愤的孩子,会因为某种思维而停止哭泣,开始思索。我常常对别人说,这家伙的脑子是286,不是586,运行的太慢。没过多久,我发现幼儿园许多孩子都是286。他们的思维安静而缓慢,像一条精神的长河在生活的海洋下面,缓缓流动。我们常用“浑浑噩噩”来比喻他们。他们整个的思维状态和认知状态,一直是在思考,你跟她说什么,她都在这样思考。思维对小孩子是快乐的事,思维的小孩子也是新鲜的活动,小孩子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思维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他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是不用思维的。他们的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你在生活中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你说话他就反应,为什么呢?除了训骂以外,那就是大人在生活中不断的给他强加某种东西,不断的强加,于是就形成一吹哨子狗就吃饭的条件反射了。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实际上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通过大脑进行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得到对象,这叫智力。有的孩子小时候被认为非常聪明,脑子反应快,但长大以后,他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创造力并不好。这个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者是人为刺激出来的。

逗孩子似乎是许多成人与孩子交往的惯用方式。有一次,我儿子去我们单位,带了一包吃的,我的同事说:“辛辛,你把这个吃的给阿姨好不?”我儿子说:“不可以。”就放到身后。同事说:“你不给哦,不给阿姨抢了”然后故意做出要抢的动作,我儿子大哭。同事说:“还蒙特梭利教育,你看你这孩子,我们院子的孩子怎么逗都不哭。”我说:“不是的,我儿子没被逗过,他就认为你真抢。而且他不知道你这种野蛮的行径来自于什么?不给就要抢,他的思维出故障了。怎么能这样?本来1 1等于2,你硬是说等于3,这跟他成长的经验不符合。”她说:“什么呀!我们院子里的孩子都这样。”我说你们院子里的孩子是逗出来的,我们孩子没人逗过,他就是这样长大的,他不要你逗。”但是我知道大多数人就这样逗孩子,不断的逗,结果,把孩子的心智搞乱了。儿童没有机会阻止自己的自我,没有机会把他看到的东西和固定下来的记忆放到一起。

逗孩子的明显结果是恶作剧。人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的原因,这多数源于儿童时期的“逗”,因为“逗”是一种没轻没重的行为,它也像打骂孩子一样在社会上蔓延,不过范围更大罢了。

儿童成长的偶然性特别大。比如说在家里排行不同,孩子的心理状态就不一样。记得我曾经看过一部老片子,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的传记,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当时我舅舅的老二刚出生,我经常去他家,大家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对老大说:“双百,你妈妈不要你了!你妈妈生个小妹妹不要你了。”双百刚开始时哇哇大哭,后来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

我们大人不知道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这是玩笑,是一种混账和残酷的玩笑,这种逗引太残忍,但是成人感觉不到。我刚看了那部电影,他对我的触动特别大。片子里主人公的弟弟刚出生,全家人都在忙碌着照顾刚出生的婴儿。主人公只有七八岁,他从楼上走下来,站在楼梯上,看他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保姆在忙着照顾婴儿,他妈妈一回头,发现她的大孩子在楼梯那儿看他们,忙走过来拉着儿子坐在楼梯上,告诉他:“我要告诉你的是,妈妈非常爱你,但是你的小弟弟非常小,如果妈妈不给他喂奶,不给他吃东西,不照顾他的话,他会死去。所以妈妈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她身上,而你已经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不爱你,妈妈非常的爱你。”这个男孩对这个问题就释然了。

实际上这个孩子提出问题没有?没有。只是他妈妈看到了这个情景,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就把孩子的心结打开了。有这样的妈妈,就有后来的他的成就。

生命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理,你跟他说了,这个问题就不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了。但如果不说,他永生都会觉得他爸妈不再爱他了。我的同学就常常说他的爸爸妈妈“爱那个而不爱我”。这种不公平的感觉在兄弟姐妹中常有。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就经常认为妈妈偏爱我的哥哥,我经常跟妈妈吵架,哥哥不吃韭菜,每顿饭前妈妈总是先给哥哥盛一碗,放在那儿,里面没有韭菜,我每次跟妈妈吵的时候妈妈就说,我就偏爱你哥,你哥就不像你这样,我就越认为他偏爱我哥哥了。

弗洛伊德在一本书中曾记录过一个心理分析个案:他给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教授进行心理咨询,请他回忆童年的经历。她说,她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照相馆照相,有一个假苹果,她妈妈把这个假苹果给了弟弟没给她,她就记住了这件事情。佛洛伊德一听就明白了。尽管那是个假苹果,但是让弟弟拿而没有让她拿,她依然感到不舒服,她认为这个待遇是不公平的。这种感觉和类似的事件持续不断的发生,由此产生的心理疾苦和障碍便成了她的潜意识。可是有几个人能有幸遇到弗洛伊德呢?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数不胜数,给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巨大的使人成长为截然不同的人。

第五章 <wbr>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