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古绢画的鉴定方法

(2016-03-10 09:28:29)
标签:

杂谈

在中国,用绢作画已有数千年历史。在绢上作画,便是绢画。由于各个时代书画家所使用的绢不同,掌握各时代绢的工艺特征以及书画家用绢的习惯,对于鉴定书画作品的时代与真伪有很大帮助。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绢画是周穆王时的《八骏图》,这是见于记载的第一幅绢画。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发掘也多次出现绢画。如在长沙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的帛画。同样,在1972年长沙市郊马王堆西汉一号墓中也发掘出来一幅覆盖在内棺上的帛画。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也是在绢上作画。不难看出,伴随着中国丝织业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绢画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判断绢画的真假,同其他载体的字画一致,最主要的凭证是署款、印章、印色。不同的是,绢画以绢为载体,绢的年代远近、生熟、粗细成为鉴定真伪以及时代的重要佐证之一。

如何判断绢的年代远近,有些人想当然的认为绢的颜色是一个重要指标。按一般人的想法,年代越远就越黑,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因为保存的如何才是关键。清代末期的绢画,到现在年代并不远,可是有的已经很黑很破烂。它的绢色虽黑,其黑色却显着浮,并没有深入到绢素的肌里,不难识别。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几乎是深麦黄色。宋代赵佶的《听琴图》,如新绢,只是绢表面上的浮光失掉了。可见,绢的年代远近,并不决定于绢色深浅,而是决定于绢丝收藏的如何,绢色是否深入绢素的肌理和绢丝的韧性。年代越远的绢,就越没有韧性,轻轻一折就断了。年代远的绢画,全靠糨糊维持着。如没有糨糊维持着,其绢丝已朽败至毫无韧性和筋骨了。人们通常说年代远的绢画必有一种古香古色沁人眼目的感觉,那什么是古香古色呢?年久的绢画,因屡经卷舒,画面上必有一种镜面光,但镜面光,可以人为做出来。至于什么是绢色深入绢素,什么是绢色浮而未入肌理,什么样是有韧性和有筋骨,并从这里判断出绢的年代远近来,是须从鉴别实践中长期的反复比较才能认识的。

再看绢的粗细和生熟问题。北宋米元章在《画史》中谈到:古画至唐初,都用生绢,到吴道子、周昉、韩幹,后来都用热汤半熟入粉,搥如银板,所以画人物时精彩入笔。今人收唐画必以绢辨,见绢文粗,就说不是唐,这种说法不对。张僧繇、阎立本画,传到现在的都是生绢,南唐画都是粗绢,徐熙画绢粗如布。

不过,虽然通过绢的生熟和粗细对绢画的年代可做一定程度的佐证,但不可作为主要依据。因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黄筌的《珍禽图》以及董源画的几幅山水画,其绢都不粗,这样看来,米元章所说,就不完全正确了。

另外有一种双丝绢,这种绢有经纬都是丝,经是双丝,纬是单丝;经是单丝,纬是双丝的。这种绢画大都见于明代,明末逐渐减少,清朝就没有双丝绢了。鉴别时,绢的粗细和单、双丝,只是一个不重要的旁证。还有一种很稀的绢,稀的要褙上一层纸才能画。这种稀绢最大缺点,就是命纸一去就没画了。

总之,判断以绢做载体字画的真伪,除字画本身的主要凭证署款、印章、印色以及题跋、收藏印等旁证外,绢的年代远近、粗细和生熟也是重要的佐证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