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封丹寓言诗
(2018-09-06 09:31:00)分类: 拉封丹寓言诗 |
拉封丹的“寓言诗”是法国古典文学里的一朵奇葩,自其分为四集于17世纪70年代陆续问世以来,始终受到广大法国人民的爱戴与欣赏,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诗不但早已成为法国学童必读的启蒙读物,而且业已深深融入到法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里,时时被人们在谈话抑或写作时,将其中妇孺皆知的诗句作为箴言进行援引,以增加自己话语、文章的感染力。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于1621年7月8日出生在法国香槟省的沙都·迪叶黎地区,父亲是当地的森林水泽行政管理官员。他十九岁时进入神学院学习神学,一年后离开神学院返回家乡,并于二十三岁时到巴黎学习法律,于二十五岁获得巴黎最高法院律师衔位。由于他与当时法院内部的腐败黑暗氛围格格不入,不久便重又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并于后来作为公职人员服务于当地森林水泽行政管理机构。他三十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艰难,依靠自己贵族出身的社会关系,前往巴黎投靠当时法兰西王国的财政总监富凯,从而成为富凯的门客,专门为他以及其他一些王公贵族们撰写戏剧、诗歌。1661年9月富凯涉案被捕,他曾写诗向国王路易十四请愿,因而开罪于朝廷,不得不逃亡到里摩日隐居一段时间。两年后,他又重返巴黎,先后投靠奥尔良公爵夫人以及其他几位相当拥有权势的贵族夫人。他于1684年被选进法兰西学院成为该院的院士。1695年4月3日病逝于巴黎,享年74岁。
毋庸讳言,在拉封丹的12卷“寓言诗”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向法国王室成员,以及他所投靠的达官贵人们谄媚拍马的糟粕作品,也拥有一些品位不很高尚、寓意迷信浅薄的个别篇章,但是,总的来讲,拉封丹的“寓言诗”依然是瑕不掩瑜的,尤其是它们的人民性和对于封建王朝黑暗统治下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种种丑恶现象的生动描述,迄今为止四个多世纪过后,都仍然具有着极其伟大的现实意义,并且能够使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面的现代读者朋友们获得巨大的启迪。例如“患黑死病的动物”,狮子(隐喻国王)、狐狸和狼(隐喻贵族大臣)都罪恶满盈、血债累累,却道貌岸然、一本正经地去审判驴子(隐喻平民百姓),只因它吃掉草坪上面“舌头大小”的一丛嫩草便让它作为替罪羊以生命来祭祀神灵;又如“狼和小羊”,拉封丹在这个寓言里,竟十分悲愤、不无悲哀地为人们揭示出了“强者的逻辑永远是最好的逻辑”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拉封丹“寓言诗”的进步意义还在于拉封丹在通过寓言诗为人民大众的悲惨生活报打不平、伸张正义的同时(例如“死神和樵夫”等篇),还十分大无畏地揭露了法国路易十四执政时期官吏们纷纷以权谋私、普遍贪腐的真实状况(例如“脖子上挂着主人食物的狗”等篇),并且对宫廷里王公大臣们为了一己私利彼此之间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与鞭笞(例如“病狮和狐狸”等篇)。
拉封丹的“寓言诗”基本上都是在吸取鲜活生动的民间语言基础上面写作而成,深入浅出,流畅自然、朗朗上口、妇孺能解,这些寓言诗在经历过几个世纪以后,所以之能够仍然继续地脍炙人口、流传不衰,不能不说这也是其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