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若人随笔《我把心给了这个世界 |
挖井人在哪里
一去小狐狸家,苦命就随之而来,挑水。前些年, 我在外念书,哪有机会挑水?自从邂逅小狐狸之后,担水的修行就开始了。恋爱这场马拉松长跑尚且没取得伟大胜利,前脚踏进门的我岂敢不好好表现?
挑水成了我表现的一大领域之一,即便不擅长,但是也不难,多试几次也就掌握挑水的技巧了,一担水挑到家,不至于仅剩两瓢的量就好。
春天要挑水 ,夏天要挑水,秋天也要挑水,冬天还得挑水,不挑水喝啥?自来水当然是没有的,若是有,谁还去下苦力挑水,有病者除外。
这儿的山比贵阳的还多,夸贵阳是山城者,恐怕见识不甚宽广。这儿的山仿佛一坨坨形象的屎堆到天边也堆不完。交通闭塞,小农经济,喝水自然成了一大难题,稍有余钱的人家都修建了各自的小水池,每逢下雨天,将雨水哗啦啦地引入水池,一年四季就不再为水发愁了。
家境贫困的自然修不起小水池,小狐狸的爸爸罹患重病许多年, 对于修水池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修也修不起,没那个人,更没那个钱。
于是,挑水成了解决喝水难题的唯一途径,至少目前是这样。小狐狸和弟弟在家时,年迈的老妈妈就会得到暂时的解脱,挑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挑一辈子的水更是不容易,然而,银发满鬓的老妈妈真真挑了一辈子的水。在这儿,有许许多多的村民和老妈妈一样,挑了一辈子的水。我禁不住要问,“挖井人在哪里?”
挑水虽不是技术活,可是遇上雨雪天,没有一定的技术便无法挑水。一是雨雪天路滑,行走不便。二是挑水必经的路极其狭窄,又分为许多不同的路段。
自家门出来,先要横穿平坦的乡村公路。接着就走上两段田垄,第一段田垄与田地处在同一水平上,没什么危险,不容易摔倒,即便是雨雪天。第二段田垄足有二米高,稍有不慎,容易失足,若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年轻人摔下去的话,缺胳膊少腿;老年人摔下去的话,生命垂危。
迈过危险田垄后,又是一道田垄,杂草丛生,没过人头。挑水走过,惹落杂草枯叶,清澈见底的水面上漂浮着几点枯叶。
杂草丛生的田垄之后,下个小坡,一户人家,房门破破烂烂,由几块不平直的木板合成,透过木板的缝隙能够看见房内的黑洞洞。修在山腰上的水井就在这户人家的左后角上。
水井由水泥砖堆砌而成,许多水泥砖将其围成一个圆形。那些水泥砖看上去有些年代了,一部分水泥砖印上了岁月的颜色,有的长了青黑色的苔藓物。伸入水井内的台阶是水泥做的,门口处有两根水管,黑白各一根,这是村民自行研发的自来水管道,丰水期里就能喝上自来水了。
井的内部景象别有洞天。一堵石壁,形状各异,有着明显的喀斯特风味。一口石洞被一排人工水泥挡板挡住,从山里渗出来的水积少成多,就成了供养村民的生命之水。然而,水井台阶下的淤泥却越来越多。
犹记得,初来乍到时,井内的淤泥远没有现在多,两年的时光转眼就过去了。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是一辈子,也会很快过去。
小狐狸的姐姐家坐落于山脚, 日日夜夜都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喝水不再是问题。记得第一次去她家,她蹲在水龙头边削洋芋,准备款待我们。我看见盆里的水满了,伸手就要去关了水龙头,她却说:“不用关,没事儿!”
“不是很浪费吗?”我惊讶地问。“这水常年四季都在流,有的是水。”她头也没抬。我又好奇地问:“在哪里呀?”“就在这山脚下。”她说着伸出手指了指背后的大山。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独自踱到山脚下。那个水池的出水处,有数十根水管,一层铺一层,重重叠叠,好像许多小蛇爬在水里洗澡。但是,清凉的山泉水还是一股脑地往外淌着,流到水沟里,转瞬间就消失不见。
俗话说,十里不同天 。在这儿,喝水的难易只有山顶山脚之分,山顶山脚不同天。山脚之水,日夜流淌,数见不鲜;山顶之水,左等右等,贵如黄金。
在枯水期,我有过一次等水守水的经历。为什么要等?枯水呗。为什么要守水?人多呗。 枯水期是村民们的一块心病,尤其贫困的村民。那次等水守水将近一个小时之久,半桶水不到,怏怏归去。为了能担到满满当当的一桶水,小狐狸的妈妈在天微亮时就急匆匆地去挑水了,天寒地冻时更是如此,数不清的朦胧身影更是如此。若是小狐狸的弟弟去等水守水,他必带充电宝,坐在井口台阶上,一边尽情地玩手游看电影,一边乐不思蜀地守水。
吾辈不禁感叹道:“一去三四时,舀水五六瓢,村民七八个,来了九十次。”吾辈不禁长叹一声:“挖井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