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十多年前的短篇。
小美上学的时候,安妮是超级红的作家,她的书,小美基本买了全套。
她笔下的女子,总是穿着布鞋,一袭白裙,黑色如海藻般长发。
她的故事,很少有强烈的感情冲突,总是不咸不淡。
吸引读者的,并非故事本身,而是极具个性的风格化文字。
这几年,IP大热,但安妮的作品从未被搬上荧幕,这跟她的作品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七月与安生》是安妮第一部荧幕作品。
作为她的书迷,小美第一时间就去了电影院。
电影版的《七月与安生》改动较大,只保留了一部分原著内容,可以当成一个独立的故事来看。
改编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
文字版的《七月与安生》篇幅很短,半个小时基本就能看完。
人物性格比较扁平,也几乎没有冲突。
在电影里,角色被赋予了更多的隐藏性格,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小说里,七月温柔,文静,乖巧,是家长口中经常出现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发现安生和苏家明的关系时,也是选择隐忍。
因此很多人觉得她包子性格。
在电影中,七月的性格属性有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一个“心机girl”。(非贬义)
表面依旧温柔,乖巧,但骨子里多了叛逆的成分。
她也会耍心机,会欺骗大人,会精心谋划一场期盼已久的逃亡。
小说里的安生,叛逆,不羁,一生漂泊不定,最后孤独死去。
电影中的安生,渴望家庭、渴望稳定、渴望依靠。
她不断地换男友,只是在渴望寻求一处温暖的港湾。
最后,安生嫁做人妇,过上了平静,安稳的生活。
小说里,是安生主动插足七月和家明的感情。
在电影里,家明变成了主动的那个人,他爱上了安生。
原著中,安生和家明所有的感情戏在电影里全部被剔除。
电影版的《七月与安生》更像是一部关于女生友情的电影。
一部主创以男性为主的电影,竟能这么了解女性,展现出一种层次复杂、只属于女性的成长困惑。
影片靠七月与安生两人性格的反差和情感关系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并不单纯依靠外部事件。
李银河老师看完《七月与安生》后写道:
我相信,人们绝对需要现实主义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经历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在我看来,《七月与安生》就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影片。
在以往的青春片里,总充斥着上床,堕胎,撕逼。
《七月与安生》完全抛弃了这些常规国产青春片标配,把女生之间的友情,成长的困惑作为主线。
小时候,我们都是安生,长大后,都变成了七月。
安生的叛逆与七月的保守、安生的自由与七月的安稳,正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两难抉择。
在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都曾叛逆过,慢慢长大,我们收起了棱角,变得世故圆滑。
我们想要解放天性,可又无法不为世俗所累。
我们渴望自由,却又舍不得放弃安稳的生活。
七月一直羡慕安生的自由,安生也一直羡慕七月的稳定。
结局中,她们互换了人生。
七月放弃了安稳的生活,去流浪。安生选择嫁为人妻过安稳平淡的生活。
两个人活成了对方的样子,也终于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七月与安生》有三重结局,反转反转再反转,这个结局,是我心中最完美的一个。
可惜,很多故事注定以悲剧收场,真实的结局是:七月难产而死,留下和家明的女儿,安生独自抚养七月的女儿,并以七月的名字,记录下他们三人的故事。
本片中,最大的惊喜是周冬雨。
刚开始得知她参演《七月与安生》,小美以为她会演七月,温柔,乖巧,她参演的大多数电影都是这个路数。
没想到她的角色是安生,结果演的很出彩。
周冬雨最棒的一次表演。
周冬雨贡献了优秀的表演。
周冬雨演技出彩。
不敢想象周冬雨会有这样惊艳的表演。
观众普遍认为这是周冬雨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在安生得知七月死亡,签署死亡通知的时候。
周冬雨演技大爆发,这段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刚接到死亡通知书时,她笑了一下,她不接受七月死亡的事实。
笑着笑着,就哭了,情绪崩溃。
后来,终于平息,在死亡通知书上缓缓签下自己的名字。
从不接受死亡通知,到被迫接受再到逐渐平静,情绪由浓转淡,让我们看到她在演技上的飞跃。
也是通过安生这个角色,不少人认为周冬雨是周迅的接班人,封后之时,指日可待。
窦靖童创作的主题曲,为电影增色不少,这是她首个荧幕作品。
不少媒体赞誉有加:“电影和歌曲的氛围很契合。王菲和窦靖童歌里的迷惘和纯真交织的心絮,电影真的拍了出来。”
《七月与安生》自上映以来,口碑一路上涨。
很多原本并不看好的观众,看完之后,都改观了,觉得这是一部惊喜之作。
在这个IP盛行的影视时代,如何让原著和电影融会贯通,是很多电影创作者应该做的。
希望未来的中国电影,少些圈钱的烂片,多些用心制作的好片。
更多精彩影评及资源,关注美否电影 (ID:mayfou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