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不少网友留言说:
你最近是不是受打击了?推荐的电影都好吓人!
既然网友们这么害怕,那今天就换个口味。
为你们推荐一部爱情电影。
布鲁克林 Brooklyn
约翰·克劳利 John Crowley
最近王宝强和马蓉离婚撕逼不断。
鱼叔虽不八卦,但也被它刷屏了。
而今天这部电影,除了与故乡有关外。
也牵扯到婚内出轨,但女主角却被人称赞。
究竟为何?接着往下看。
该片豆瓣评分7.7,打败了74%的爱情电影。
IMDb上,也有7.5的评价。
烂番茄上,新鲜度更高达97%。
http://ww4/large/006dXYNOgw1f72hzy3104j30hs07ddgr.jpg
故事发生在爱尔兰的恩尼斯克斯。
人们在这里生老病死,从未想过离开。
在女主角艾莉丝心中,这里就是牢笼。
小镇居民的隐私都不是秘密。
看似亲密的邻里关系却也让人窒息。
你想离开?可以。
前提是,你必须是个独立之人。
在年龄和家庭因素的干扰下。
艾莉丝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顺从。
虽然在电影开始,她就向凯莉太太提出辞职。
其实这些都是她姐姐露丝的计划。
并非艾莉丝自己的意愿。
而姐姐,则是后续故事发展的关键人物。
也是片中第一个意识到要走出小镇的女人。
因疾病困扰,她只能求助于妹妹艾莉丝。
希望艾莉丝能替她完成走出小镇的愿望。
相较爱尔兰,布鲁克林是多元、开放的。
生活在这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
他们在这工作、进修、学习。
或许这也是编剧的“小心机”之一。
故意夸大的对比。
让两座城成为两个不同的世界。
除了城市对比,其他对比也很明显。
爱尔兰的凯莉太太刁钻刻薄;
布鲁克林的主管方提妮温柔体贴。
爱尔兰人在沙滩上换泳衣;
布鲁克林人则将泳衣穿在外衣里边等等。
从移民局那扇闪着白光的大门开始。
电影就预告了布鲁克林是座天堂。
虽然这里的室友经常相互讽刺。
但听起来只觉得逗趣。
刚到布鲁克林的艾莉丝。
也曾因思乡而流泪。
生活一帆风顺,让她逐渐忘了悲伤。
甚至当她因故返回爱尔兰时。
路人、朋友问她当地见闻时。
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是两座城市没有差别。
而是艾莉丝没有过多留心。
当然,故事主轴也不限于此。
电影前半段,主要讲述艾莉丝发掘自我。
布鲁克林就是触发她内心的引子。
其实这也是部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
电影中的爱尔兰小镇,有着浓厚的父权气息。
如同子承父业的吉姆,担心婚姻的女人。
当年身处其中的艾莉丝恰好呼应这点。
穿着朴素,而且还是处女。
到布鲁克林后,艾莉丝越发热爱照镜子。
这可以当作是她心态变化的标志。
心理学上也称这个现象为“镜像阶段”。
是建立自我观念的重要时期。
借由镜像认知自己的存在。
艾莉丝恰好验证了该理论。
在传统理念中,女性多数是“被看”。
即使在开放的布鲁克林也一样。
当艾莉丝受东尼邀请,去海边度假。
主管和室友对穿着意见的不同就是证据。
故事直到中段,艾莉丝才敢于做自己。
比如明确向东尼告白;
逾越寄宿家庭规矩;
与东尼发生关系等。
因好友的婚礼,艾莉丝回到了家乡。
这也打开了她婚内出轨的第一步。
回到爱尔兰的她,因丈夫远离自己。
吉姆的一再亲近,让她又坠入情网。
两人几乎照搬与东尼的爱情发展。
两段感情比重一致,更让人头晕。
就在人们说艾莉丝不守妇道时。
导演的用意才逐渐明朗,这是她内心的犹豫。
片中争议最大的情节是——
凯莉太太戳破艾莉丝已婚。
许多人认为这也是导致她急忙做决定的原因。
其实这也不一定。
因为即便没有被戳穿。
按照艾莉丝内心的想法。
她的答案早已昭告天下。
虽然该片标榜自己是爱情电影。
但它的故事却不仅仅是爱情。
片中高潮是在结尾处。
对于爱情、未来的抉择等等。
导演通过它,让影片更加的完整。
在影片结束的同时,导演也留下些问题。
比如:
婚姻中若因新鲜和陌生人暧昧到底对不对?
是坚持朴素的爱,还是选择更奢华的未来?
要知道,人终究无法将所有东西都拽在手里。
取舍只是早晚的事情。
放弃谁,你想好了吗?
更多精彩影评及资源,关注美否电影(ID:mayfou2015)鱼叔看电影(ID:haoqimao00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