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高中历史《纲要》的教学?
(2024-08-19 19:10:19)
标签:
365 |
分类: 教学论坛 |
从教学立意的拟定来说,要经历一个“从厚到薄”的过程。即以理解新课标、疏通新教材、明了新学情为前提,通过基于阅读视角的分析、选择、咀嚼、消化,提炼和确立符合历史逻辑和史学本质的教学立意。教学立意(主要指向单课)由单课的核心概念、核心知识、核心观点有机构成,即常言所及“一课一中心”“一课一灵魂”。制定教学立意是为避免历史教学流于知识堆砌而庞杂无序,防止历史教学陷入程式化演绎而枯燥乏味,进而以核心概念、核心知识、核心观点统领历史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厘清史事逻辑、树立证据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感悟史是道理。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自身学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专业素养,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为此,应注重夯实自身的学术积淀,通过对各类教学资源,尤其是专业书籍的研读与积累,以提升史识能力。同时,要处理好历史学与历史教学的关系,以克服因“纲”“要”的特性而有可能出现的浅尝辄止、罗织概念,甚至以论代史的现象。
从教学逻辑的建构来说,要经历一个“从薄到厚”的过程。具体方法:一是将核心知识定位于时空坐标轴。即以单元或单课为主题,以子目为关键节点,选择若干核心知识,在“时空轴图”(时间轴和地理轮廓图)上建构知识框架和历史发展脉络,使历史“纲要”直观化和立体化。二是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展开深度解构。即依据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挖掘重点和难点中的素养要索和育人因子,厘清知识的关联与逻辑,落实示范、模仿与迁移的学习方法。三是在历史解释的基础上建构历史叙事。即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循迹史实逻辑,探索历史本相。以此为基础,择取与解读典型史料或有选择地引人学术前沿成果、增强信息密度,创设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情境基础,引导学生基于所学多向度、多视角地解释历史,客观、全面和理性地陈述对历史的认识、辨析和评价,以达成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从单元与单课教学的整合来说,要从破题人手洞悉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解读单元标题。单元标题是教材的基本模块,它从时空维度出发,突出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单元教学是单课教学的挈领,更是深度教学的指南。实施单元教学有助于统筹单课教学,更好地开展深度教学。因此单元设计既要基于基础知识又要高于基础知识,构建以核心概念为统筹的知识逻辑体系。同时,单元标题还隐含着学术前沿和价值取向,解读并深挖其本义与引申义,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层面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通读单课标题。单课标题可谓单元标题的延伸,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历史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具体表现。通读单课标题,可以确定统摄单课的核心概念,进而建构单课的内容坐标,使教与学一目了然、有的放矢。三是研读子目标题。子目标题可谓单课标题的补充和细化。研读子目标题,有助于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合理的探究模式,进而深刻理解单课标题的中观背景和单元标题的宏观背景,在此基础上建立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从纵向与横向的视角贯通历史。为此,建构教材单元、单课、子目之间的知识与理论架构,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形成历史的通贯意识。
从用好教材资源来说,要立足博观约取,兼顾专精与通贯的原则。一是要关注教材栏目设置与图像资源。《中外历史纲要》的每一课都设计了诸如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栏目,要用好这些栏目以服务教学。“学习聚焦”能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核心概念;“历史纵横”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学思之窗”为重点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史料;“史料阅读”为难点问题内涵的剖析提供拓展史料;“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综而观之,需要因时制宜、因学制宜、因人制宜地用好教材各栏目,以提升新教材的效检。二是要区别《中外历史纲要》与义务教育教材的异同。要在了解学生既有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与义务教育教材都是通史体例,因此,要了解初中历史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要关注初高中教学的分合与衔接,尤其要注意高中历史教学不必简单重复基础知识,而应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为着力点,引导其展开基于史事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深度学习,强化全面的、辩证的、批判性的历史思维,由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