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感受比学习成绩更值得关注

标签:
365 |
分类: 读书空间 |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学习感受。很多人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家长更是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家长要警惕:避免把抢跑的优势当成天赋的优势,更要避免迷信小学成绩的欺骗性。如果成绩不好给他们带来太多负面感受,导致厌倦学习,对他们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主观地认为孩子的感受也很糟糕,认为必须把成绩快速提上去,才能挽救孩子。可是你越逼,孩子的感受越差,就越不想学,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导致亲子关系破裂,孩子自信心被摧毁,失去安全感。到了这一步,孩子就已经被毁了大半。
二、相比学习成绩,孩子更在乎的是家长的接纳和认可。
提倡小学不要过分强调分数,不是号召大家不管孩子学习,而是要避免过分关注成绩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毕竟成绩领先的总是少数,大部分人是普娃,得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发育都有早晚,早期出现差异是正常的。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越要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这是损害控制,不要让暂时性的成绩阴影扩散到孩子的心理层面,只要他们还保持身心健康,不抵触学习,那么就还有逆袭的机会。
这不是说小学阶段就完全不要成绩,成绩好更容易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学习感受,更容易建立自信,激发兴趣。所以大部分小学时成绩好的会把优势延续到初中、高中。但这是天赋,是可遇不可求的。
你让普通孩子跟着刘翔的节奏去训练跑步,他不仅达不到刘翔的高度,还会伤及根本,以至于连终点都跑不到。
跑不过“刘翔”没关系,我们就享受奔跑的快乐好了,不求碾压别人,只求战胜自己。不要被别人的脚步打乱了自己的节奏,只要不断向前,坚持到终点就是胜利。
一个普通人去跑马拉松,一起跑就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你甚至可以领先专业运动员,但是你坚持得到终点吗?
小学是教育长跑的起步阶段,你全力以赴,肯定领先,但透支了体力,很容易倒在半路。所谓小学成绩的欺骗性,不是成绩本身有欺骗性,而是取得成绩的方法不具备可持续性,时间久了自然原形毕露。如果小学时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到了初中,学习科目的数量和难度增加,时间和精力却加无可加,自然就会导致成绩下降,偏偏这些孩子已经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学习,别无所长,所有的自信都来自于优秀的成绩,一旦成绩下降,很容易受到打击,自信心受挫,学习积极性下降,陷入恶性循环。而另一些孩子小学时成绩没那么突出,但是他们有充足的娱乐时间,在学习时间上有潜力可挖,心态上也更从容,成绩就可能逆势而上,进入良性循环。
为什么越是重点学校越是看中特长?
其实他们在乎的不是你会不会拉小提琴,而是要看看你的成绩是发了几分力的结果。人与人的成绩差一两分在能力上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取得差不多成绩的同时,还能分出精力培养几项特长的就差别大了。
有个特色班,每年几千人报名,报名的基本条件就是成绩全优,经过笔试面试筛选,最后只录取一百多人。老师统计学生特长,坚持学习两年以上,达到一定水平的特长人均超过3项。这些孩子的特长绝大多数今后也就是个爱好,根本不会成为职业。学校看中的不是这些特长本身,而是其背后体现出的学习主动性和潜力,至少进了中学,还有大把的学习时间可以挖掘。
小学成绩的欺骗性
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就是迷信小学成绩的欺骗性,以为啥也不干,到了中学就会自动翻盘,这是白日做梦。
中学里翻盘的案例有,还不少,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别人已经开始盖房子的时候,他们在往下挖地基。看起来早期比别人进度慢,但一栋房子最终能达到的高度,不是看你砌墙的速度,而是看你地基的深度和广度。小学成绩的欺骗性,正是来自于这些隐藏在地下的基础差异。
怎么挖地基?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基本属于第五层了,那么按照需求理论,必须先满足下层需要才会产生更高层级的需要。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自我实现的目标,那就要先满足他前面四层的需要,这就是地基。
生理的需要对于关注教育的阶层来说应该都不是问题,但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却往往被忽视了。
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经常训斥甚至打骂孩子,他们会有安全感吗?
如果父母整天对孩子说你考不上高中一辈子就完了,他们会有安全感吗?
如果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整天长吁短叹,孩子能感受到爱吗?
没有爱的家庭(也包括班级),孩子会有归属感吗?
如果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不重视他们作为个体的感受,凡事都是父母安排,把它当成机器人,那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吗?
一个从没被尊重过的人,如何懂得自尊?
人因自尊而自重,因自重而自强,因自强而自律。没有自尊的孩子,很难学会自律。
这些都是孩子好好学习的心理基础,极大地影响着孩子。
理想是学习的势能,理想越高远,产生的动力就越强大。没有理想目标,就没有内驱力,只能被人推着走,你又能把他推多远?
三、关注孩子的专注力。
低年级儿童成绩的差异,绝大部分来自于专注力的差距。所以别急着背唐诗、学算术,先把孩子的专注力保护好。这里说的是保护,还不是培养,因为很多时候专注力是被家长破坏的。
孩子的好奇心和专注力经常被家长撕扯。专注力天生有差距,我们先要接受,然后才能寻求改变。很多家长会把孩子注意力的问题错误地归结成孩子的态度问题,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自己可控制的,他们也是在被基因和内分泌所支配。家长要做的是切实地帮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而不是一味地上纲上线,打击孩子的人格自尊。
专注力也和兴趣相关,学习不专注的孩子可能打游戏就专注了,因为他喜欢!喜欢就投入,投入了就专注,所以要想办法让孩子喜欢学习,这就是常说的培养兴趣和快乐学习。如果把上学弄得像上刑一样,就别指望孩子能喜欢,更别指望他们能专注。
四、学会“挖掘”而不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金字塔的高度和它底座的广度密切相关。所以不要只盯着语数外,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见识多了,体验多了,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不要等到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才去想:“我这辈子到底该干啥?”结果十年寒窗争取来的选择机会,就这么被随便浪费掉了。这样的孩子,分数再高也是懵懂的,因为他的人生没有方向。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从什么所谓的幼小衔接开始拉开差距的,而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的积累。这些才是将来支撑孩子学习成绩的基础。
不要担心孩子的理想不够高大上,随着他们能力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他们的理想和目标会不断调整。但是,理想变了,目标改了,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学到的知识,经历过的体验不会变,这些都将是孩子终身的财富。
从小学到大学,是一场拉力赛。拉力赛不同于赛场比赛,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隔几年,就要换一条赛道,每段赛道都有不同的特点。你在前一赛道取得的优势可以保留,但并不能保证你在下一赛道取胜,最后谁胜谁负,要看终点。
小学低年级,直来直去,就像直道,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了拐弯,变成了弯道。
到了初中,三门变九门,一下子压力陡增,就成了坡道。
高中,难度大幅增加,崎岖险峻如山道。
到了大学,只有一个目标,没有明确的道路,很容易迷路。
研究生阶段,更是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一旦出了学校进入社会,则犹如置身城市道路,能否达到目的,要看你对道路的选择和对规则的理解。所谓的三年级现象,初二现象,高二现象,其实就是更换赛道后的重新洗牌。
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对赛道的适应能力也不同。直道快不代表弯道快;平地快不代表坡道快;坡道快不代表山道快。要想一直领先,不能只盯着眼下,要把目光放长远,提前储备后面赛道所需的能量。
拉力赛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要有明确的目标,总体规划,合理分配体力,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攀比,可能一时领先,却坚持不到终点。只会埋头赶路,不懂抬头看天,则会迷失方向;而没有及时能量补充,也坚持不到终点。
人生路上,会不断遇到新赛道,新环境,新挑战,终身学习才是根本。停止学习之时,就是被社会淘汰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