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解读:胡焕庸线

标签:
365 |
分类: 资源共享 |
胡焕庸(1901---1998年),中国地理学家,江苏宜兴市人。曾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巴黎大学。历任中央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35年提出"瑷珲--腾冲一线",即“胡焕庸线”。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现的两侧是两个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胡焕庸线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无几,但是,胡焕庸线东南方向人口高度集中,达12.2亿。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但真正适合人生存的地方却只是300多万平方公里。
胡焕庸线东南,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呈现农耕文明主流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集聚了全国95.7%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
胡焕庸线西北,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游牧民族的天下。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年降雨量400毫米是树木能够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按照这个标准而分割的著名的瑷珲--腾冲线,即从黑龙江瑷珲起,经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到云南腾冲,不包括中国的海洋面积,可把中国分为两部分。
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也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又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传统中国;而西部是或游牧、狩猎、部族、血缘的、有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2009中国地理学会与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体现出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南宋时期,1230----1260年气候变化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之后,旱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
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人口相应的区域变化,从而形成了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这是解释胡焕庸线成因的一个主要理论。汉唐时期,西部黄土高原及关中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因而能够承载更多人口,从而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唐中期曾频繁从长安迁都洛阳,除了政治、经济上的解释,长安地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宋代以后,气候变化日益表现出"胡焕庸方向"的趋势,中国人口、文化、经济重心遂逐渐南迁长江流域。明清两代,政府虽大力经营甘肃,但胡焕庸线以西,生态环境恶化,粮食自给已成问题。
伴随气候变化而来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农业产出波动,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中国南方人口总数超过北方人口总数,形成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格局。
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近代发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该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气候与人口密度相关。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形成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东南部降水充沛则地理、气候迥异,农耕经济发达。
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还是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即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自然灾害发生的空间布局也沿着胡焕庸线分异,并以此为界限呈过渡性,即由西北的无涝区向东南的洪涝区过渡。
在工业文明的21世纪,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前一篇:华师大: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后一篇:“816工程”的兴建和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