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历史课标中的“知道、了解、理解、认识”四个思维层级

(2021-12-15 08:54:23)
标签:

365

分类: 资源共享
在阅读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知道”、“了解”、“理解”、“认识”等关于学生历史思维层级的词语,理解把握其间的差距,对于教学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个思维层级要求的内涵解析如下:
一、知道
“知道”有晓得、辨别的意思。“知道”的对象是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关键节点的重大事实。
如2021年版初中课标要求“知道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即学生要晓得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制定皇帝制度与郡县制度、统一货币、修筑长城,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重大举措。
在考查中,学生需要辨别出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哪一重大举措,在书面表达中能够列举出一定数量的重大史实来论证观点。比如,试题中出现了“朕”、“制”、“诏”等字词,学生需要分辨出这是皇帝制,又如试题要求学生“论述汉朝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初步发展阶段”,学生就需要列举2-3条上述的重大史实来作为证据。能做到这一点,就表明学生“知道”了。
在高中课标中,《中外历史纲要》(上)只有“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用到了“知道”:“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学生在阐述明清时期的大一统治理,或论证相关地区是中国固有领土时,可以列举这些事实以佐证。
二、了解
“了解”有明白、弄清楚的意思。了解的层次比知道要高,对象通常是重大史实的来龙去脉(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事物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如,学生“知道”汉武帝实施了“推恩令”,“了解”则要求弄清楚“推恩令”的制定背景、推行方式与经过、结果,并且要从中得出“推恩令”实施的基本特征,比如将政治统治与儒家伦理结合起来、相对温和等。
在考查中,通常要求学生概括历史事物发展演变过程的特点,概述历史事物发展演变的主要经过等。例如2021年广东卷17(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三、理解
理解的思维层级能力要求更高。从字义上去分析,“理”:整理,得出事物的条理或道理;“解”:分解,明白。总起来,就是通过整理事物的条理,从道理上进行分析,并有逻辑地发表见解。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看,面对一个知识点或观点,如果学生能够承认其合理性,与已有的前认知结构不冲突(或开始有冲突而后能够修正),将其融入已有的认知框架或体系并使之丰富完善,我们就说该学生对某知识点或观点理解了,其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认知框架或体系将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是一个由内化而外化的过程,内化是理解,外化就是解释。
四、认识
在课程标准的语境中,“认识”的对象通常是历史事物的原因、作用、意义等,它的目标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即要求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比如“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等,需要在知道、了解、理解等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调动更多的正确情感的参与,并以之为评价标准。
例如2021年广东卷18(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考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评价工业革命对工人的影响,对工人阶级的悲惨待遇表示同情,并对其政治斗争表示认同。(文:广东冯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