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评分制的现实作用
(2015-12-27 21:51:54)
标签:
365 |
分类: 资源共享 |
刚不久前公布的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决定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评分制,分为21个等级或5个等级。引起人们的不同理解。
百分制还是等级分制只是不同的记分方法,但它确是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的一个重大切入点。目前的改革实验和研究结果已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等级评分制改革是当前素质教育总目标下提出的一种合理的改革思路,是考试评分方法的进步,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等级评分制改革使学生评价更为合理
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小学生的评定是采用学科为主的百分制成绩评定方法。虽然在评价结构中也列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评价,但由天百分制过于严格和过于精细的评分方法,给认知领域的评价加入了过大的权重,以至于非认知领域的评价成为点缀,即使有所评价,学生和家长也不以为然。这种评价从结构上就带有一种“应试”倾向,致使教学着眼于提高考试分数,无形中牺牲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
等级分制改革改变了以往单纯评价知识水平或孤立考虑智力发展的倾向,把改善非智力心理因素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提出来。许多地区和学校提出了情感领域评价操作问题并在实践中探索,改变了评价学生的结构和模式。
目前的取消百分制改革与过去的等级制记分有着质的不同。根本区别在于,等级分改革打破了仅以分数单因素评价的局限性,以“整体评价”的思想,谋求智力与非智力之间、非智力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等级评分制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行等级评分的一个直接作用是淡化了分数竞争,把学生从分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百分制评分学生常常为错了一道题,甚至错了一个标点扣掉几分受到责备,有的学生即使是得了99分,也在教师和家长的遗憾中感到苦恼。改革评价方法后,成绩好的学生不再为了几分,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反复演算上,有更多的时间注意能力的提高,用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优势特长。另一些学生以往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而感到自卑,他们的某些长处在某种场合经常被人忽略。等级分的改革在注重学习情感领域评价的同时,加入了对兴趣和特长爱好的评价,发现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每一个长处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挺起胸来走路。更多的学生因此增强了自信心,促进了文化课学习。
许多心理学实验证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良好的情感反应会成为学习进步的动力,不良的情感反应会导致学生心理受挫,使智力活动受阻,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等级分制改革使绝大多数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改革后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存在百分率问题,实质上加大了合格率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只抓尖子生,忽视甚至排挤后进生的现象。对学生个性的评价导向教师尊重学生多种多样的爱好特长,考试的目的不再仅仅是测量,而更加强调其本身的教育性。这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等级评分制改革促进了学校教学和管理上的改革。
等级分制改革虽然表现在评分方法上,却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因这一改革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其次,等级评分在认知领域对学生的评价模糊化了,但大大加强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难度加大了。教师要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操作环节增多,工作量增加。再次,等级分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提高了。所有这些都必须以高素质的教育队伍、高质量的教学作为保证。
等级分制改革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内容要求必然更为广泛了,这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调整。许多实验学校首先调整了活动课教学,把活动课内容分为学科类、科技类、劳技类、艺术类、手工类、体育类等6大类40多个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参加,自选活动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动手。
等级分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是教育管理的加强。过去的百分制既是对学生评价的方法,也是对教学的监控管理手段。等级评分作为分析教学质量、教学问题的依据有其本身的不足,这决定了教育管理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方法,必须有相应的改革调整。教育管理部门如何建立起为管理服务的、为改进教学服务的教育监控体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四、等级评分制改革促进初中就近入学
等级分制改革需要有学校的外部环境作为保障。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全面实行就近入学是这一改革最为重要的外部基础。等级分制改革似乎只是分数形式上的变化,而真正实行并不简单。这一改革既牵涉到理论上的问题,又与教育实际紧密相关;既涉及教学,又牵涉到教育管理;既涉及学校内部,也牵涉到学校外部。正因为改革涉及面大,影响也大,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