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讲义】说说唱和诗汪培勇

(2022-11-05 16:08:45)
标签:

肥城市诗词学会

文化

学习

分类: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说说唱和诗
汪培勇

一、什么是唱和诗
“和”读hè ,指唱和,和答。唱和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唱”,是指吟咏歌唱,即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和”,是指声音相应,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第一作者“唱”的思想内容,作诗词酬答。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在内容、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唱和诗都有特殊的要求。
二、唱和诗的类别:
(一)和韵诗:
和韵诗有步韵,依韵,用韵。宋 刘攽[bn] 《中山诗话》:“ 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用彼韵不必次),吏部和皇甫 《陆浑山火》是也,今人多不晓。”
旧时的和诗讲究依韵,从韵,步韵。
1、步韵(次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咏海棠的和诗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贾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
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南宋灭亡后,皇室北上,王昭仪在途中作《满江红》:
《满江红》
王昭仪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同行的琴师汪元量填词唱和:
《满江红 和王昭仪韵 》
汪元量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後,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
文天祥则唱和了两首,第一首为《满江红·燕子楼中》,词云:
《满江红·燕子楼中》
文天祥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春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销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手,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第二首为《满江红·试问琵琶》,文天祥自注:代王夫人作。
《满江红·试问琵琶》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丹阙。王母欢阑瑶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新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用同属一韵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与谢三学士唱和八首·昨日偶陪後骑同适近郊》
 欧阳修

堤柳才黄已落梅,寻芳弭盖共徘徊。
桑城日暖蚕催俗,麦垅风和雉应媒。
别浦人嬉遗翠羽,弋林春废锁歌台。
归鞍暮逼宫街鼓,府吏应惊便面回。
和诗:
《依韵和欧阳永叔同游近郊》
梅尧臣 

洛水桥边春已回,柳条匆蒨眼初开。
无人拾翠过幽渚,有客寻芳上古台。
林邃珍禽时一啭,酒酣红日未西颓。
知君最是怜风物,更约偷闲取次来。
可以和原诗有相同的韵字,但韵字不是全部相同。
3、从韵, 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寄袭美》
陆龟蒙

乌饭新炊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
月苗杯举存三洞,云蕊函开叩九章。
一掬阳泉堪作雨,数铢秋石欲成霜。
可中值著雷平信,为觅闲眠苦竹床。
注:袭美,皮日休字。
和诗:
《奉和鲁望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
皮日休

望朝斋戒是寻常,静启金根第几章。
竹叶饮为甘露色,莲花鲊作肉芝香。
松膏背日凝云磴,丹粉经年染石床。
剩欲与君终此志,顽仙唯恐鬓成霜。
注:鲁望,陆龟蒙字。
(二)和答诗:
和答诗即和意不和韵。原作者作诗或赠诗,别人再相和,和诗只从意境或主题上相和,而完全不从韵,这类和诗称为和答。如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和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写“和诗”的审题及和原诗的联系方法:
1、和古人或先贤的诗。要先读透原诗,充分理解作者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抒发的感情,还要弄懂原诗中的写作背景、人物及事迹、所用典故、意象、意境、气氛,还要了解作者与和诗中人物的关系等等。
   我们的和诗,内容上一定要有关联,或主题,或物象,或感情,或立意,或人物(包括诗中的人物和作者),可抓住其中一点或几点来和。因为古人离我们很远,我们已经没法面对面了,只能从诗中寻找和我们能够相关联的点进行创作。
如:下面我们和过的这首诗
七律•送天倪子还泰山
徐世隆

九十行年发未华,道人风骨饱烟霞。
洞天福地三千里,神府仙闾第一家。
牛膝药灵斟美酝,兔毫盏净啜芳芽。
隐居自爱陶宏景,莫作山中宰相夸。
  这首诗,是作者赠与好友天倪子的,对他的事迹、品格进行赞扬,并表达自己敬慕天倪子及其隐逸生活的感情。这里面有人物——天倪子和作者,有感情抒发,有地点——泰山,有典故——“陶弘景”“山中宰相”,还涉猎到中药行医和茶饮等等,诗中的意象很丰富。
   我们和这首诗,可以抓住诗中的描写对象——张志纯(天倪子),也可以是作者——徐世隆,也可以是道家,或诗中其它物象来写。
   看这一首:
七律·读徐世隆
郝兆延

耄耋之年发已华,新民善俗亦生霞。
书成典籍三千册,圣赐田园百亩家。
因哭文山行节义,长思宏景爱枝芽。
陶南从教威卿念,无愧初心不为夸。
   这首诗就抓住作者这个点来和。其中徐世隆是元朝高官,他为文天祥求情,有“当今不杀文丞相,君义臣忠两得之”的诗句。郝会长就用了这个典故和原诗作者相联系,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高尚品德和善举。
2、和今人的诗,最好从大处和,抓住诗歌的主要意境和抒情来唱和。因为今人的诗意和我们是零距离,再抓小点就显得轻了。和古人或先人,是没办法,而朋友是经常交往的,知根知底,所以和起来就能够大开大合,生活气息浓厚。
和诗本身就是增进友谊、加深情感的方式,从大处和,诗的意境开阔,感情表达也充沛,能够充分发挥唱和诗的功效,形成雅集。
如我们刚和过的一首诗:
七律•感赋桃源笠叟吉宅丁香花开二度(通韵)
王培海

丁香两度艳杨门,天意偏酬笠叟贞。
尽兴雕龙三迳处,登坛奋臂五汶滨。
长吟古镇如垂渭,因爱唐诗多拜尘。
强力笔耕桑梓苦,乾坤联动谢勤人。
王老师的诗由花写起,表达了多层面的情感,一层是花的美丽,二层是家的和暖,三层是人的高雅。这组和诗质量就比较高,原玉写得好,老师们和得也好。都抓住了要点来和,而且和原诗联系密切,一唱数和,相得益彰,是一次很成功的唱和雅集。下面是佳句欣赏:
“应怜钓韵秋轩冷,偏予诗家第二春”(竹映幽径),“老天难解其中味,逸士能吟此外芬”(杨建英),“紫烟一树须斟酒,雅趣千层不染尘”(汪培勇),“轩中闲钓一轮月,墙外何妨十里尘”(任刚),“怀山翁幸赏寒馥,笠叟宅深通渭滨”(项茂松),“千结素艳百川醉,一院清新笠叟寻”(郝兆延),“霜露新凉侵紫蕊,烟霞夕照映花神”(彭慧),“丁香九月报儒门,一树千结绾紫云”(杨翠华)。还有很多,不再列举。
我的诗合句为“古镇古风君子气,好秋好院可邀人”,花、地、宅、人尽有,且又用询问的口气,表达对花的主人的期许,文字让人读过觉得轻松活泼,有愉悦感,诗中的感情交流就出来了。用 “和”的方式交流感情,增添情趣,这就是和诗应该有的元素。和诗中可以添加一些轻松甚至诙谐的元素,提高诗的轻松感和活泼度,烘托唱和的融洽气氛,不一定非得一本正经地和。

和诗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以上这些都是基本的知识。掌握了这些,我们就能写出像样的唱和诗来,一不小心,佳作就会产生,就像上面那期唱和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