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讲义】元代文人张养浩

(2022-07-11 08:33:50)
标签:

文化

学习

肥城市诗词学会

分类: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元代文人张养浩

(摘自网络)


【课堂讲义】元代文人张养浩


  元代文人张养浩,是一位诗、曲、文、赋全能型文学家,也是一位由草根逆袭为朝廷重臣的政治家。他文学上的高光时刻是在退隐济南时期,政坛上“七聘而起”的传奇故事也发生于济南,天桥区北园街道的张公坟村(今柳云社区),当年就是由他兴建的云庄,他身后的墓园和生前的云锦池都还在那里。关于张养浩,世人应该重新认识一下他。

张养浩19岁走上仕途,从东平学正这样的小吏做起,兢兢业业,政绩卓著,历任堂邑县尹、太子文学、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成为能得预朝廷大政的重臣。而51岁时,他又主动辞官,退隐林下。此后朝廷7次下诏拟重用他,前6次均被其婉辞,第7次因是赈灾之急任,他才应召而赴任。4个月后,张养浩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他的济南籍门生张起岩,将其西行前在济南城内宣化里宅第所建的堂命名为七聘堂,以彰其气节。

在张养浩身上,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精进与“不义而贵且富,与我如浮云也”的风骨合二为一。张养浩七聘而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旷古一人。

吟诵故乡 佳作最多

张养浩的个人经历中有八年多功成身退、隐居故里的日子,这段黄金时间,他51岁—59岁,正值创作高峰期,所以诞生了数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写趵突泉,有“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之佳句。在古往今来咏趵突泉之诗中,此佳句堪与赵孟《趵突泉》诗中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相媲美。他游大明湖写下《登汇波楼》,有“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之佳句,既大气磅礴,又妙趣横生。

张养浩的诗作中,常常比物起兴,借古喻今。其诗用典较多,如果没有注解,当代人看起来会很吃力。偶尔有首用典少或不用典的,也是佳作。如闲居云庄时所作《翠阴亭漫兴十首》之一:向来山在梦魂边,今日山居掌握间。我即是山山是我,君如不信问诸山。此诗禅意悠远,与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一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李攀龙、边贡等本土文人相比,张养浩不仅吟咏家乡山水的诗作佳,而且是诗、曲、赋、文俱佳,曲有散曲集《云庄乐府》、赋有《白云楼赋》、文有《翠阴亭记》《游龙洞山记》等代表作,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堪称是为数不多全面手。

浩然之气 养于进退

居庙堂之上而怀山野之心,处江湖之远而念社稷之危——这是魏晋玄学描绘出的一种中国文人的理想生存境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形是很难实现的。而张养浩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存在状态。从他的诗文中常常能看出,这种于世间出世间的考量。

他在退隐前一年,曾作七律《京师除夕》一首:旅食京华岁又残,悠悠身世去留难。身能安分贤于隐,子肯读书贵似官。潦倒乾坤双鬓秃,凄凉今古一灯寒。明朝五十从头数,且尽椒盘此夜欢。

诗中能看出,他当时所追求的正是居高位而安守名节——“身能安分贤于隐”,即便是这种操守无人认可,也甘于栖守,所谓“潦倒乾坤双鬓秃,凄凉今古一灯寒”。一年后,当他觉得难以维持之时,他又急流勇退、退隐故里。此后的张养浩潜居云庄8年多时间,能体现其最大艺术成就的散曲多创作于此,其散曲集定名为《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小令150余首,套数两套。这些散曲看似休闲,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耐人寻味。山师教授薛祥生先生称之为“言真理到”。如:

(双调)沉醉东风:

万言策长沙不还,六韬书云梦空叹。只为他进身的疾,收心的晚,终不免有许多忧患。见了些无下梢从前玉笋班,因此上功名意懒。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

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乾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禅宗讲,拿得起才放得下,看不破便打不开。从张养浩的曲作中可以看到,退隐后的他确实是放下了功名利禄,乃至朝廷6次征召都被他婉拒。可是,他放不下的是“社稷之危”。朝廷以赈灾之任下诏(第七聘)后,他“及闻西土灾荒,一命即驾”(《七聘堂记》)。

这一次慨然赴任中,诞生了张养浩的旷世名作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散曲被公认为是张养浩的杰出之作,被誉为“振聋发聩,有若金石掷地”。从哲学的角度看,张养浩曲作中,境界和思辨性俱高的一首词则是他的“另一只羊”:

(中吕)山坡羊

天机参破,人情识破,归来闲枕白云卧。向岩阿,且婆娑,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

此散曲中,诗人以自身的境遇和修为感悟出养浩然之气之大道:进退有度,行藏在我。

为官如此有政声,为人如此有境界,为家乡做诗文又如此有影响,像张养浩这样一位重量级历史文化名人,他的很多后人在750年后依然聚居于其故里,这种情况在国内也堪称稀有。




制帖:辛培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