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地】肥城市王庄镇阳谷洞

标签:
肥城市诗词学会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史园地 |
【文史园地】肥城市王庄镇阳谷洞
阳
谷
洞
位于镇驻地王庄偏东8公里处阳谷洞山的南面,海拔234米。此洞正顶早年有玉皇庙建于悬崖之后。洞口向南,口小洞大,高3米,宽5米,南北洞深10米左右,洞口西侧又有一个扁形小洞,开阔处约5米见方,愈向里愈扁,愈小,尚见几个小洞向里蜿蜒。正洞西壁底侧,有几个小洞呈扁形朝西南方向廷伸,外大内小形态各异。正洞东壁向里约5米处有两个奇水池。第一个水池较小,天气晴朗时,池内无水,但水池内侧湿润,水珠欲滴,阴雨天气水珠滴落,池内有水。第二个水池稍大,无论天气阴晴,池内总有半池水,用之不尽。正洞后壁溶岩层叠,厚度均匀,沟纹深浅一致,排列整齐,层石润水,十分壮观。洞后壁有一条向东西方向延伸的长溶洞,口高10米左右,宽约2米,愈上愈窄,状如一线天。向东延伸的洞,洞口高度约4米处,有一巨石圆门较窄,人只能爬行而过。过此之后,里面渐宽,延伸约40米后,洞愈来愈细,逐渐向下深不可测。据传此洞可与湖屯镇陶山溶洞水脉相通。向西的洞口10米之内稍见宽阔,洞顶时有溶水相滴,洞壁两侧溶水顺壁缓下,沉淀物贴壁成柱形凸出,状似石钟乳与石笋对接,颇有观赏价值,西面的这个洞纵深10米后,再向里延伸逐渐变强,而后向下。有人向下扔石头就当当的响,传说里面很滑,有什么东西。在向下延伸的洞壁之上,又有一细洞,呈向上倾斜状。不论是南北洞还是东西洞,都是外低内高。特别是东西洞内脚下都有不规则的石头密布,观其状,不象洞顶、洞壁的塌落之石。据传,正洞之内原来塑有真武神,关帝像和观音菩萨。正洞西边的小洞以前塑有掌鞋神人之像,当地人称之为拉彩张。洞口前有一片开阔地,东西两边原来有庙屋,供道土和看庙人居住,院落完整,有东门和南门。南门外,月台建于悬崖之上。庙院的西边约百米处,有一庙屋。原来塑有王灵官神像。有老年人说,此神赤眉三眼,手执钢鞭,在此镇守山门。庙院的东面约15米处,有一长形石坑,石坑长年湿润,石坑上面石梁上,有一脚印,据传是当年二郎神担山路过此山所留。石坑再往东,在石梁上有一天然锅形石和罐鼻式岩石,锅形石上面的壁石上,又有几个小洞,呈鼠洞状。
洞口东边立着一块石碑,石碑高五尺,宽2.2尺,上题永垂不朽,立碑时间为:大清乾隆44年。碑文大意是:山之阳有洞,旧名“养姑洞”,但此无考证。此洞向阳,紧靠山谷,洞名应为阳谷洞。此洞天然形成,有灵气,是神的依托之地。“居人善土”为此在洞内塑玄武神、观音菩萨,在洞外建庙,请道士,设道场,让人们一年两次上山祈祷。办这些事将近三年,还说明借此神灵之地对有贞节孝行者立碑表彰,让他们的美德与洞神同在,永垂不朽。正文之后,按地域刻写了有贞节孝行美德的姓名。
洞口西面也立有一块方头石碑,其规格与东面的碑略同,上题“流芳万古”。碑文大意是夸其洞胜景清幽,人杰地灵。真武神、观音菩萨、王灵官均是五行之秀气。这些都是王氏先祖培初公等人当年建禅房,请主持,建名刹的功劳。此后培初公的孙子又损献了庙地和钱币,修厅筑台,增塑关帝神等,但是没立碑表彰。道光十七年天旱欠收,山林被窃伐,山门禅院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落。培初公的重孙等人,见此状,慨然动念,于咸丰九年卖树捐资,重修禅室,装饰神象,修补残墙断壁,使之焕然一新,成为名寺宝刹。
碑正文之后即是此次修建活动的发起人,及捐资者姓名及其捐款数目,参与修建的石匠等也有留名。
据传,很早以前,有一人在荒乱年间在此洞瞻养姑母数年,被后人传为孝子,其山洞被称为“养姑洞”,后来据洞所处位置更名为阳谷洞。 (孔庆珍)摘自《王庄文化大观》第一辑
很早以前,山西洪洞县有一位叫王淳的青年,从小失去双亲,靠姑妈抚养长大,他姑妈也是个苦命人,婚后无子,丈夫病逝。为保贞节决意不再改嫁,和侄儿相依为命。在一个大旱之年,王淳和姑妈外出讨荒要饭,二人来到肥城南尚任一带。由于长时间的饥渴劳顿,王淳病倒了,他只好在一座山的南面找了一个山洞(阳谷洞),把姑妈安顿下,白天讨了饭来给姑妈吃,夜晚守护姑妈身边。有一天,王淳转了好几个村,一点吃的也没讨到。回到洞里,看到躺在铺草上的姑妈一动也不动,他喊了两声,姑妈还是不吱声,知是饿昏了,急得王淳团团转,他走出洞来想寻点野菜充饥,忽然发现不远处有棵桃树结满了桃子,虽然不熟,但是可以充饥。他急忙爬到树上摘了几个带回洞去。桃子又青又硬,又酸又涩。王淳知道姑妈牙口不好,就自己先把桃子嚼碎,一口一口地喂。姑妈渐渐苏醒过来了,王淳看到了老人家睁开眼,心里宽慰了许多。他扶姑妈坐起来,姑妈揉揉眼对侄儿说:“刚才我迷迷糊糊地做了一个梦,看到东山坡上有位仙女,她说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因羡慕人间的自由。偷了蟠桃来到人间,只因自己千金体弱,无力挑水浇灌,因而桃子又小又青。仙女托我找个勤劳能干的年青人,替他挑水浇树……”王淳听了姑妈的叙说,觉得山坡上这棵桃树也真有些蹊跷,二话没说,就到村里借了副水桶挑着上了山。果然在山顶的巨石旁,有股淙淙泉水,清澈见底。他不顾饥饿,挑起满满的两桶水,顺着崎岖的山路下来,浇在桃树根里,水很快就滋润下去了,他继续去担,累得腰酸腿疼,汗流浃背。衣服划破了,脚上磨起了大水泡,他还是不停地挑,等挑到第11担水时,发现上一担的两桶水没有滋润。他刚放下水担,猛然两颗碗大的桃子不偏不斜地掉在他的水桶里,拿起来一摸,是熟透了的桃子,软软的,乳白色。他高兴得忘记了疲劳,挑起水担,拿着桃子回到了山洞,他捧着桃子走到姑妈跟前说:“桃子熟了,快把它吃下去!”姑妈接过桃子喜得嘴都合不拢。还愁没牙吗?果汁是稀粥样的,那个香,那个甜,就没法说了,姑妈吃了一个就饱了,而且顿时觉得耳清目明,精神清爽,姑妈又让王淳吃了另一个,他也觉得浑身有劲。以后,王淳每天去挑水,辛勤地浇灌那棵桃树。他每天都能得到两个熟透的桃子,一个给姑妈吃,一个自己吃,在王淳地精心照料下,姑妈的病很快就好了,而且比过去更硬郎。王淳勤快能干、孝敬老人的美德,在附近很快流传开。有一天,来了一位姑娘,自称父母双亡,只身来到此地,无依无靠,愿跟王淳为妻。王淳拿不定主意,来问姑妈。老人看着姑娘和梦中的那位仙女一般模样,修长的身材,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真俊气。姑妈又惊又喜,见姑娘喊了声姑妈,直觉得象大热天吃了冰淇淋一样的痛快,高兴地她脚都轻了。她想王淳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了,就满口答应下这门亲事,小两口结婚以后,这姑娘和王淳一样勤快,一样孝敬老人,两人恩恩爱爱,真是天作之合。白发苍苍的姑妈,跟着他们幸福地生活了好多年,那棵桃树在王淳小两口的精心管理下,长势越来越好,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精心培育,发展成为现在举世闻名的肥城桃。这个动人的传说在王庄镇一带影响很大。当地早年盛行种桃,并出现了“桃园庄”,桃山。很早以前,就有人把王淳姑侄二人住过的这个“阳谷洞”叫做“养姑洞”。王淳被传为“孝子”。附近产生了“姑山”、“孝堂峪”等山名和村名,方圆百里的学者、绅士和群众多次捐款,为山洞塑神、修庙、请道士,并分别于乾隆44年,咸丰9年两次立碑,借此表彰当地的贞节烈女,孝子贤孙等,表达人们的良好愿望。(根据程兆奎原作整理)摘自《王庄文化通览》
重修阳谷洞碑记位于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东的阳谷洞山的阳谷洞口处;洞口处为庙院;整体坐北向南,院门西向。初建于清康熙年,重修于咸丰、光绪年。洞口右侧立有重修庙殿碑刻一通;高约1.8米,宽约0.7米,厚约0.18米,方趺碑座;碑文较清晰,已人为破坏,倒地,断为两截,碑冠幸存。庙院内外荒草丛生,待修复。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SGvycOQI6IxdnrnJYRqcNoqTh9ibL9e3AapWianOn0y9Tag7jv4S3cWOXU3nXsdAadqaicQlRbJjEY7qdYoFemMg/640?wx_fmt=gif
重修碑文曰:“层峦佳胜,碧冽清幽,姹奥区而山陬哉!始基固地灵而人杰轶乎,后起爰废举而坠修,玉珩山麓,洞号阳谷,由来莫考,大抵金乌焕彩,日丽东瀛,而神尊真星拱杜极,白衣大士驻南海,而教衍西天,显赫灵官镇山门,而福贻中土,殆五行之秀气也。前者宗叔祖培初公,祖侄洁公经营禅房,延请住持,遂成名刹。其后,培初公孙道南,典庙地三亩,京钱二十千,创修东厅两间,七月石座增塑关帝,添设三丰;因未树碑建项无征,至道光十七年岁祲,谷中株尽被窃伐,山门禅院蘼不圯,培初公曾孙广益、洁公长男柜香,慨然动念,公议卖柏树一株及所存租价,重修禅室,稍饰庄严,以下存显万柜香经理有嬴无亏。癸丑春,约同广益知会近村,如意布施,妆新神像,装塑灵官、禅院、厅室,凡有基址一一修葺至焕也。广益、柜香祖武袛父事,而阳谷赐名邃境,乃得时宝刹而侔袛园。是为记。庠生王如祖撰文;贡生阎师古书丹。首事:王广配、王广元、王柜香、王道仁、王建节、王广益、王广成。(以下为捐资者姓名,略。)住持张来祯,徒复益、戴复荣;石工王广尧。大清咸丰九年(1859年)蒲月榖旦。(如有错误,敬请指正!待更改!)
摄影/杨凯
阳
位于镇驻地王庄偏东8公里处阳谷洞山的南面,海拔234米。此洞正顶早年有玉皇庙建于悬崖之后。洞口向南,口小洞大,高3米,宽5米,南北洞深10米左右,洞口西侧又有一个扁形小洞,开阔处约5米见方,愈向里愈扁,愈小,尚见几个小洞向里蜿蜒。正洞西壁底侧,有几个小洞呈扁形朝西南方向廷伸,外大内小形态各异。正洞东壁向里约5米处有两个奇水池。第一个水池较小,天气晴朗时,池内无水,但水池内侧湿润,水珠欲滴,阴雨天气水珠滴落,池内有水。第二个水池稍大,无论天气阴晴,池内总有半池水,用之不尽。正洞后壁溶岩层叠,厚度均匀,沟纹深浅一致,排列整齐,层石润水,十分壮观。洞后壁有一条向东西方向延伸的长溶洞,口高10米左右,宽约2米,愈上愈窄,状如一线天。向东延伸的洞,洞口高度约4米处,有一巨石圆门较窄,人只能爬行而过。过此之后,里面渐宽,延伸约40米后,洞愈来愈细,逐渐向下深不可测。据传此洞可与湖屯镇陶山溶洞水脉相通。向西的洞口10米之内稍见宽阔,洞顶时有溶水相滴,洞壁两侧溶水顺壁缓下,沉淀物贴壁成柱形凸出,状似石钟乳与石笋对接,颇有观赏价值,西面的这个洞纵深10米后,再向里延伸逐渐变强,而后向下。有人向下扔石头就当当的响,传说里面很滑,有什么东西。在向下延伸的洞壁之上,又有一细洞,呈向上倾斜状。不论是南北洞还是东西洞,都是外低内高。特别是东西洞内脚下都有不规则的石头密布,观其状,不象洞顶、洞壁的塌落之石。据传,正洞之内原来塑有真武神,关帝像和观音菩萨。正洞西边的小洞以前塑有掌鞋神人之像,当地人称之为拉彩张。洞口前有一片开阔地,东西两边原来有庙屋,供道土和看庙人居住,院落完整,有东门和南门。南门外,月台建于悬崖之上。庙院的西边约百米处,有一庙屋。原来塑有王灵官神像。有老年人说,此神赤眉三眼,手执钢鞭,在此镇守山门。庙院的东面约15米处,有一长形石坑,石坑长年湿润,石坑上面石梁上,有一脚印,据传是当年二郎神担山路过此山所留。石坑再往东,在石梁上有一天然锅形石和罐鼻式岩石,锅形石上面的壁石上,又有几个小洞,呈鼠洞状。
洞口东边立着一块石碑,石碑高五尺,宽2.2尺,上题永垂不朽,立碑时间为:大清乾隆44年。碑文大意是:山之阳有洞,旧名“养姑洞”,但此无考证。此洞向阳,紧靠山谷,洞名应为阳谷洞。此洞天然形成,有灵气,是神的依托之地。“居人善土”为此在洞内塑玄武神、观音菩萨,在洞外建庙,请道士,设道场,让人们一年两次上山祈祷。办这些事将近三年,还说明借此神灵之地对有贞节孝行者立碑表彰,让他们的美德与洞神同在,永垂不朽。正文之后,按地域刻写了有贞节孝行美德的姓名。
洞口西面也立有一块方头石碑,其规格与东面的碑略同,上题“流芳万古”。碑文大意是夸其洞胜景清幽,人杰地灵。真武神、观音菩萨、王灵官均是五行之秀气。这些都是王氏先祖培初公等人当年建禅房,请主持,建名刹的功劳。此后培初公的孙子又损献了庙地和钱币,修厅筑台,增塑关帝神等,但是没立碑表彰。道光十七年天旱欠收,山林被窃伐,山门禅院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落。培初公的重孙等人,见此状,慨然动念,于咸丰九年卖树捐资,重修禅室,装饰神象,修补残墙断壁,使之焕然一新,成为名寺宝刹。
碑正文之后即是此次修建活动的发起人,及捐资者姓名及其捐款数目,参与修建的石匠等也有留名。
据传,很早以前,有一人在荒乱年间在此洞瞻养姑母数年,被后人传为孝子,其山洞被称为“养姑洞”,后来据洞所处位置更名为阳谷洞。
很早以前,山西洪洞县有一位叫王淳的青年,从小失去双亲,靠姑妈抚养长大,他姑妈也是个苦命人,婚后无子,丈夫病逝。为保贞节决意不再改嫁,和侄儿相依为命。在一个大旱之年,王淳和姑妈外出讨荒要饭,二人来到肥城南尚任一带。由于长时间的饥渴劳顿,王淳病倒了,他只好在一座山的南面找了一个山洞(阳谷洞),把姑妈安顿下,白天讨了饭来给姑妈吃,夜晚守护姑妈身边。有一天,王淳转了好几个村,一点吃的也没讨到。回到洞里,看到躺在铺草上的姑妈一动也不动,他喊了两声,姑妈还是不吱声,知是饿昏了,急得王淳团团转,他走出洞来想寻点野菜充饥,忽然发现不远处有棵桃树结满了桃子,虽然不熟,但是可以充饥。他急忙爬到树上摘了几个带回洞去。桃子又青又硬,又酸又涩。王淳知道姑妈牙口不好,就自己先把桃子嚼碎,一口一口地喂。姑妈渐渐苏醒过来了,王淳看到了老人家睁开眼,心里宽慰了许多。他扶姑妈坐起来,姑妈揉揉眼对侄儿说:“刚才我迷迷糊糊地做了一个梦,看到东山坡上有位仙女,她说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因羡慕人间的自由。偷了蟠桃来到人间,只因自己千金体弱,无力挑水浇灌,因而桃子又小又青。仙女托我找个勤劳能干的年青人,替他挑水浇树……”王淳听了姑妈的叙说,觉得山坡上这棵桃树也真有些蹊跷,二话没说,就到村里借了副水桶挑着上了山。果然在山顶的巨石旁,有股淙淙泉水,清澈见底。他不顾饥饿,挑起满满的两桶水,顺着崎岖的山路下来,浇在桃树根里,水很快就滋润下去了,他继续去担,累得腰酸腿疼,汗流浃背。衣服划破了,脚上磨起了大水泡,他还是不停地挑,等挑到第11担水时,发现上一担的两桶水没有滋润。他刚放下水担,猛然两颗碗大的桃子不偏不斜地掉在他的水桶里,拿起来一摸,是熟透了的桃子,软软的,乳白色。他高兴得忘记了疲劳,挑起水担,拿着桃子回到了山洞,他捧着桃子走到姑妈跟前说:“桃子熟了,快把它吃下去!”姑妈接过桃子喜得嘴都合不拢。还愁没牙吗?果汁是稀粥样的,那个香,那个甜,就没法说了,姑妈吃了一个就饱了,而且顿时觉得耳清目明,精神清爽,姑妈又让王淳吃了另一个,他也觉得浑身有劲。以后,王淳每天去挑水,辛勤地浇灌那棵桃树。他每天都能得到两个熟透的桃子,一个给姑妈吃,一个自己吃,在王淳地精心照料下,姑妈的病很快就好了,而且比过去更硬郎。王淳勤快能干、孝敬老人的美德,在附近很快流传开。有一天,来了一位姑娘,自称父母双亡,只身来到此地,无依无靠,愿跟王淳为妻。王淳拿不定主意,来问姑妈。老人看着姑娘和梦中的那位仙女一般模样,修长的身材,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真俊气。姑妈又惊又喜,见姑娘喊了声姑妈,直觉得象大热天吃了冰淇淋一样的痛快,高兴地她脚都轻了。她想王淳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了,就满口答应下这门亲事,小两口结婚以后,这姑娘和王淳一样勤快,一样孝敬老人,两人恩恩爱爱,真是天作之合。白发苍苍的姑妈,跟着他们幸福地生活了好多年,那棵桃树在王淳小两口的精心管理下,长势越来越好,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精心培育,发展成为现在举世闻名的肥城桃。这个动人的传说在王庄镇一带影响很大。当地早年盛行种桃,并出现了“桃园庄”,桃山。很早以前,就有人把王淳姑侄二人住过的这个“阳谷洞”叫做“养姑洞”。王淳被传为“孝子”。附近产生了“姑山”、“孝堂峪”等山名和村名,方圆百里的学者、绅士和群众多次捐款,为山洞塑神、修庙、请道士,并分别于乾隆44年,咸丰9年两次立碑,借此表彰当地的贞节烈女,孝子贤孙等,表达人们的良好愿望。(根据程兆奎原作整理)摘自《王庄文化通览》
古老的肥城王庄之阳谷洞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SGvycOQI6IxdnrnJYRqcNoqTh9ibL9e3AapWianOn0y9Tag7jv4S3cWOXU3nXsdAadqaicQlRbJjEY7qdYoFemMg/640?wx_fmt=gif重修阳谷洞碑记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SGvycOQI6IxdnrnJYRqcNoqTh9ibL9e3AapWianOn0y9Tag7jv4S3cWOXU3nXsdAadqaicQlRbJjEY7qdYoFemMg/640?wx_fmt=gif
重修碑文曰:“层峦佳胜,碧冽清幽,姹奥区而山陬哉!始基固地灵而人杰轶乎,后起爰废举而坠修,玉珩山麓,洞号阳谷,由来莫考,大抵金乌焕彩,日丽东瀛,而神尊真星拱杜极,白衣大士驻南海,而教衍西天,显赫灵官镇山门,而福贻中土,殆五行之秀气也。前者宗叔祖培初公,祖侄洁公经营禅房,延请住持,遂成名刹。其后,培初公孙道南,典庙地三亩,京钱二十千,创修东厅两间,七月石座增塑关帝,添设三丰;因未树碑建项无征,至道光十七年岁祲,谷中株尽被窃伐,山门禅院蘼不圯,培初公曾孙广益、洁公长男柜香,慨然动念,公议卖柏树一株及所存租价,重修禅室,稍饰庄严,以下存显万柜香经理有嬴无亏。癸丑春,约同广益知会近村,如意布施,妆新神像,装塑灵官、禅院、厅室,凡有基址一一修葺至焕也。广益、柜香祖武袛父事,而阳谷赐名邃境,乃得时宝刹而侔袛园。是为记。庠生王如祖撰文;贡生阎师古书丹。首事:王广配、王广元、王柜香、王道仁、王建节、王广益、王广成。(以下为捐资者姓名,略。)住持张来祯,徒复益、戴复荣;石工王广尧。大清咸丰九年(1859年)蒲月榖旦。(如有错误,敬请指正!待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