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 瑜    《石灰吟》教学设计

(2017-06-16 16:18:11)
分类: 课题研究

《石灰吟》教学设计

商州区第一小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指导看图,

二、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再读《石灰的自述》,体会石灰的制作过程,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对应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四、走近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3.周围合作,交流。

  4.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5.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6.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小结古诗意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深化对古诗及诗人的认识。

2.补充阅读于谦的《入京》。

   六、板书设计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骨碎身                  勇于献身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学生无从着手。我就提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两方面去感受和体会:1.石头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2.作者见此情景有何感受,会说些什么?小组合作练说后,我指名一学生来说一说。可没想到学生说的一段话颠三倒四,再请了两个学生也是如此。原来学生对石灰的诞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看来这是我的疏忽。于是,我补充讲述了石灰从石灰石被开采到变成石灰的经过,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比较直观的画面,不同程度地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进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