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六年级读写结合的“练笔点 ”
(2015-10-20 15:14: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论文讲课 |
浅谈小学六年级读写结合的“练笔点 ”
怎样找准“练笔点”呢?
一、模仿式练笔
模仿式练笔:即例文仿写。“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
1、句式模仿
六年级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积累并迁移这些句型,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这种练笔看似原始低级,却是学生习得语言的起始点,构建“万丈高楼”的地基。
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中一共有七小节:其中2--6小节作者分别从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五个方面进行描写,而且采用的格式是一样的,我就让学生进行仿写:如学生写的也不错。
|
||||
|
||||
这样的句式仿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片段模仿
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如学《郑成功》一文的第五自然段,写到“敌人惊恐万状,敌军舰队乱作一团。”我就请每位同学都做一回编剧,把这一场面写成一个剧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敌人乱作一团的惨象写下来。可以选择这样写:
(1)、以“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作开头,用“有的……有的……..”句式来描写。
(2)、以“敌人狼狈极了”作开头,接着往下写。
(3)、参考词语: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心惊胆战,哭爹喊娘,闻风丧胆,负隅顽抗,屁滚尿流,像……像……像……魂飞魄散,丑态百出。
再如: 学习《安塞腰鼓》时,课文第五自然段写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接下去仿写“……一样,是……”的句式。
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立意模仿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或敬畏的一种植物。如“仙人掌”“青松”“秋菊”等等。
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体会,学生对课文中的典型构段和谋篇已经有了深刻的领会,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此时教师如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句段进行练笔,让学生拥有仿写这根“拐杖”,相信能快捷地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像这样的系列练笔,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
4、篇章模仿
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文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篇章仿写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学习了《广玉兰》《夹竹桃》,写自己熟悉的的一种植物;学习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可引导学生领悟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神情和心理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同学或老师;学习了《三亚落日》,阅读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好词佳句,并让学生观察夕照,把自己看到的景象写下来,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学到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像这样的篇章模仿还有很多,读写紧密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些练笔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体验文学情境,体验习作乐趣。让学生紧扣读写结合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达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加深理解,使学生两种能力相辅相承地得到发展。
二、想象式练笔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六年级有些课文,想象瑰丽神奇,富有童心童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这时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除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标点想象
语文教学中有一重要的板块资源,就是标点。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等都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果适时的利用起来,进行有效练笔,更能促使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
在教学《爱之链》一文时,“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滴说:“一起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爱之链又会怎么样传递下去?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展开练笔。学生不由自主地倾吐着心里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乔依的崇敬。对爱的传递。
2、补充空白。
教材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标点等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化空白为练笔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把“空白”补出来。拓展文本内涵。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
抓住这样的“空白”练笔,不但培养了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而且获得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此刻学生笔下的文章一定是情感最丰富、文采最优美的。
3、看图想象
六年级课本图文并茂,但有些图画的配文只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给插图配文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负荆请罪》一文是课本剧,廉颇“负荆请罪”部分极为概括,教师不妨出示文中的“负荆请罪”插图,让学生把握住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性格特征,具体想象廉颇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绘出来。
4、结尾续写
课文《爱之链》末尾写道:女店主“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可以让学生接下来续写“乔依醒来后……”,学生借助对文本的感悟,表现故事。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延伸,对课文情境进行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
三、理解式练笔
理解式练笔以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
1、体会式
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教师可先让学生想想这句话中“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这株柳树到底经过了哪些不可思议的艰难困苦,文中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只是“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你能也来想象一下这株柳树所经历的“不可思议”的艰难险阻,具体写一段话吗?
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注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 因此,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当感人的。如学习了《轮椅上的霍金》时,我说:“假如霍金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来到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科学巨匠,面对这样的生活强者,你难道不想对他说些什么吗!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如《小草和大树》一文的课后就安排练笔“你从夏洛蒂身上学到了什么?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下你的读后感。”或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与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设计练笔:“你想对勃朗特三姐妹说些什么?”学生在完成这两道练笔题时,必定会对文章再一次进行解读,会再一次感受勃朗特三姐妹的坚强,会再一次被三姐妹的坚韧不拔所震撼。学习了《山谷中的谜底》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从山谷中的谜底你联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呢?
四、转换式练笔
1、角色换位
角色换位改写,就是把自己设想为课文中的人物或相关的人物,设身处地去处理文中的事情。
如学习《烟台的海》一文后告诉学生:烟台的海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解说词,为游客介绍某个季节的烟台的海。学习《草原》一文后,激发学生:如果你是这次到草原旅游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草原呢?请你动笔写篇导游词吧!
2、文体换位
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文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以及说明文、诗歌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的互换。六年级课本上的古诗文不少,有《如梦令》《渔歌子》《石灰吟》《墨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些古诗文都是传世佳作,它们语言凝练,内涵深刻,富含哲理,令人遐思。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古诗文富有无限的弹性与跳跃性、节奏感,可以使人受到文化、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陶冶,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想象的空间。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的练笔方式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好方法。
《渔歌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全词内容浅显,意境优美。据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握原诗的内容,打破其语言简洁、内容跳跃的框架,借助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把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具体地描述出来。在学生练笔前,教师在学生充分吟诵,理解原词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观察、想象。
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又可以让学生训练写作,真正做到读写结合。这样的古诗文改写,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意,深化文本,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的能力。
3、扩写或缩写
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描写与叙述的技能。对于教材中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可以进行扩写训练。
而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进行缩写训练,引导学生提炼,抓住重点,简要叙述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快速阅读的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文章中重点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如缩写《牛郎织女》等文章。
综上所述,模仿式练笔是基础,理解式练笔是保证,想象式练笔是提升,转换式练笔是创新。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的练笔形式,创设与学生心智水平吻合的情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的练笔形式,充分开发学生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使随文练笔练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