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撰写教学论文的一些体会
(2020-05-11 08:31:15)
标签:
这些论文教育科研 |
分类: 资源共享 |
关于撰写教学论文的一些体会
朱建廉
关于撰写教学论文的一些体会
朱建廉
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素质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怎样才能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呢?笔者觉得,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就是一条可行的路。本文仅就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谈一谈笔者关于撰写教学论文的一些体会。
1.为什么要撰写教学论文?
作为一个教师,你如果准备一辈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想在这一领域内求的某种发展,一般情况下应有如下三个层次的目标可供你努力追求:第一,教育家(“大家型”的教育工作者);第二,优秀教师(“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书匠(“工匠型”的教育工作者)。
2.教学论文都写什么内容?
很多教师,特别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足够的积累,可能在撰写教学论文时最疑惑的问题是:我们写些什麽呢?其实,你如果能对教学活动的本质与特点稍有了解,你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写之不尽”的素材。所谓的教学活动实质上是“教”和“学”这两个侧面以“教材”为中介而联系在一起的“双边活动”。正因为如此,教学论文的素材就应该是取之于“教”,取之于“学”取之于“教”与“学”的中介——“教材”。
(1)教材本身就有极丰富的素材
由于教材实质上是浓缩和凝结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而恰恰因为它是所谓认识和理解的“浓缩”与“凝结”,这就给使用教材的教师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从“正面”针对教材中的某些被“浓缩”和“凝结”了的概念、规律、理论展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的机会。而所谓“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就可以作为撰写教学论文的一种素材。例如:笔者所撰写的《“W=FScosα”中的“S”究竟应如何理解》(发表于《物理通报》1996年第9期)和《两种曲线运动的比较》(发表于《中学物理》1997年第1期)这两篇文章,谈得就是对教材上一些概念的独特的理解。
由于教材毕竟也是“人”所编写的,这就免不了会留下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尽管正式教材经过了多年的使用实践后,这种不尽人意之处非常少,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来讲都不能说没有;而在一些辅助教材中,这种不尽人意之处相对就比较多一些。这种教材自身的缺陷,实际上又赋予使用教材的教师从“反面”去评价教材的权力。显然,这种从“反面”来对教材实施评价也是撰写教学论文的一种素材。例如:笔者所撰写的《平衡概念的传统提法与正确理解》和《关于“光电子的发射率”的几种假设》(刚投寄,尚未发表)这两篇文章,就是针对现行课本中的逻辑缺陷和表述不完善之处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而所撰写的《带电小球在磁场中运动类型分析》(发表于《中学物理》1996年第1期)和《“滑轨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即将发表于《物理教师》2001年第6期)这两篇文章,则是针对一些教辅材料中的典型错误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中学教材有它的局限性和阶段性,任何一门学科的中学教材,都绝不会是包容人类所掌握和了解的这门学科知识的总和而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学教材的这种局限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使我们在论及“师”与“生”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等方面的要求时,常会有所谓的“一桶水”和“半桶水”的通俗比喻,而在这多出来的“半桶水”中是最容易出文章的。例如:笔者所撰写的《分子的各种热运动形式对气体压强的贡献》(发表于《物理通报》1998年第4期)和《非惯性系中的牛顿定律及其应用》(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8年第5期)这两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从这多出的“半桶水”中“舀”出来的。
各学科知识之间具备着某种程度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特征必将反映到各学科教材中去,而在学科间的交叉处寻求教学论文的立足点,这对教学论文的撰写,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例如:笔者所撰写的《中学物理习题中几种常见的的极值类型》(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4年第3期)、《干涉现象中强、弱区的判断》(发表于《中学物理》1995年第3期)、《数的奇偶性与波速确定》(发表于《中学物理》1999年第4期)这几篇文章,就是借助于数学教材中的某些结论来阐述物理问题的。
(2)教学中的问题有很多值得写
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中,常会碰到一些备课时没想到的问题,即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也会如此,而年轻教师由于相对缺乏经验,这种情况出现的机会就更多一些。只要在教学中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时捕捉到这种稍纵即逝的问题,并能做一个有心人,将其记录下来,用不了几年的积累,你就会觉得这里面有许多是值得写的问题,你就会觉得撰写教学论文的素材用不完。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在老教师的建议下,专门准备了一本所谓的“教学拾零”,用于记录备课、上课时所想到的、所碰到的一些问题,这为后来撰写教学论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例如:笔者所撰写的《怎样的物体才会受到“风力”的作用》(发表于《数理化学习》1994年第4期)、《测凸透镜焦距的三种方法的误差比较》(发表于《物理教师》1995年第6期)、《概念的逻辑结构与概念教学研究》(发表于《南京教育》1996年第12期)、《关于“记时起点的选取”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中学物理》1999年第1期)这几篇文章,实际上都是取材于我当教师的第一年所留下的“教学拾零”。随着教龄的增长,笔者虽然已不再象年轻时那样认真地在课后写什么“教学拾零”了,但依然有随时把一些想法写一张小纸片留下来的习惯。
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也不应轻易放过,特别是一些尖子学生,他们反映敏捷,思维深刻,所提出来得问题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由于知识的局限,学生一般很难对学习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作出透彻的分析,而作为教师,在尽“解惑”的职责的同时,也可以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撰写教学论文的素材加以深入的研究。在笔者撰写和发表的论文中如:《透镜多解问题的成因》(发表于《光的世界》1994年第3期)、《关于水下物体“视位置”的研究》(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0卷)、《碰撞过程中的三个制约因素》(发表于《物理之友》1997年第11期)等,其素材都是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而象《伞兵会受到风力的作用吗?》(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第449期)、《这不是“单摆模型”》(发表于《物理教师》1997年第1期)、《关注隐含条件对物理过程的制约》(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年第5期)、《“质点”与“过山车”的比较》(发表于《物理教师》2000年第2期)等文章,则是针对学生所犯的典型错误而撰写的。
(3)即使一道题也能写得很精彩
相对而言,教学论文中的“科技含量”要求并不高,只要能讲清“教”与“学”的某个环节中的某些问题,只要能对这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就可以成文,就可以发表。特别是对中学教学论文,有时即使针对一道习题,也能写得很精彩。但这类论文切忌仅仅展现解题过程,仅仅卖弄解题技巧,而是要设法从“题”中或者是“题的解答过程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内容来。例如:笔者所撰写的《“正交分解”妙用几例》(发表于《试题研究》1994年第22期)、《几何光学习题中的隐含条件》(发表于《光的世界》1994年第5期)、《验算法解单项选择题一例》(发表于《中学生数理化》1995年第10期)、《“阻力”概念辨析》(发表于《物理之友》1997年第4期)、《特殊光线的妙用》(发表于《高中数理化》1998年第1期)等文章,实际上就是以一些物理习题为素材,从“题”中或“题的解答过程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观点而撰写出来的。
(4)别人的启发能打开你的思路
阅读别人的文章能受到某种启发,能打开你的思路,能使你找到值得写的素材。例如:笔者所撰写的《“共轭法”和“公式法”的比较》(发表于《光的世界》1994年第3期)、《“电偏转”和“磁偏转”的比较》(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6年第2期)、《“示功图”及其应用》(发表于《中学物理》1997年第9期)、《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若干问题》(发表于《物理教师》1999年第1期)等文章,就是由于阅读了别人的文章与专著而受到了启发。
3.应该怎样撰写教学论文?
在撰写教学论文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教学论文在撰写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观点的提炼
所谓论文,就应该有论点,教学论文当然也不例外,也应该写清作者对问题的基本观点,而这里所谓的“基本观点”,就是教学论文的“论点”。“观点”往往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笔者在撰写教学论文时,经常是先收集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挖掘和提炼出值得阐述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便可以着手围绕这个基本观点来组织材料撰写文章了。例如:笔者所撰写的《不应忽视题设条件间的制约关系》(发表于《物理教师》1998年第3期)这篇文章就是这样,本来这篇文章是针对很多复习资料上的一道习题来写的,但只是指出这道习题的错误所在,其意义并不大,考虑到这道习题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忽视了题设条件间的制约关系”,由此便提炼出了“物理习题的编拟必须关注到题设条件间的制约关系这一命题原则”的基本观点,围绕这一观点组织材料撰写出的教学论文,其价值就远比仅仅指出一道习题的编拟错误要高,投出后立即就收到录用通知。
(2)材料的组织
观点正确、鲜明,见解独到、精辟,这只是构成一篇好的教学论文的必要条件,如不能很好地组织材料,不能把观点、见解有条不紊地阐述清楚,仍然等于零。所幸的是教学论文(特别是理科教学论文)对文字方面要求不高,只要语言通顺、文字流畅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把道理说清楚。例如:笔者所撰写的《两种质点的振动能量的比较》(发表于《物理之友》1999年第4期)这篇文章,是通过设置如下几个小标题来组织材料的:(1)两种质点;(2)两种质点的振动能量;(3)两种质点的振动能量的比较。文章按照这样三个层次展开,最后令人信服地给出了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投交《物理之友》,当时就答应录用。总之,教学论文不必刻意追求文字的华丽,逻辑严密才是最主要的,而“阐述的次序”和“材料的组织”则是“逻辑严密”的基本保证。
(3)选题的技巧
要想使你的教学论文写起来比较容易把握,投稿时比较容易发表,在论文的选题上有一些技巧应该关注。从理论上讲,选题的技巧很多,也很复杂,这里只想谈一点:选题时应注意“题目宜小不宜大”。这是因为:第一,题目太大不容易把握,写起来比较困难;第二,题目太大必然导致文章太长,而太长的文章又难以发表。小题目,短文章,一篇文章两三千字,说清一个问题,表明一个观点,又好写,又容易发表,何乐而不为呢?笔者曾做过《物理解题研究》这样的大题目,近两万字,没处发表,写好后自我欣赏,后来拆成几篇都发表了:《物理练习中的分析、表达和演算》(发表于《物理教学》1995年第3期)、《物理过程分析指要》(发表于《物理教学探讨》1996年第2期)、《物理过程分析谈》(被收入《走向成功——和中学生谈学法》一书,并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谈谈物理解题中的演算技巧》(发表于《物理教学》1999年第1期)、《物理解题中的表达要求》(发表于《物理教学》1999年第9期)、《物理习题编拟中的几种常见错误类型》(发表于《物理教学》2000年第10期)。笔者的另两篇长文章则是另一种遭遇:《高中物理实验要点分析》,投寄稿约一万六千字,发表在《物理教学探讨》1998年第3期上时被删成约三千字,题目被改成《浅议中学物理实验要点》;《关于三棱镜的偏向角的研究》一文在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0卷上时,由于原文太长,把笔者认为最精彩的部分给删去了。
(4)题目的设计
新颖、别致的题目更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工整、贴切的小标题更容易使编辑相信你的文章的质量上乘;对称的形式与实在的内容相结合,更容易过审稿关;这些都是撰写教学论文时必须注意到的。例如:笔者所撰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谈气体压强的确定》(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第615期)一文,由于题目新颖、别致,所以一投中的;再如:笔者所撰写的《直线运动中的若干难点问题突破》(发表于《河北理科教学研究》1998年第4期)一文,由于设置了10个工整、对称的小标题:(1)概念的把握必须准确;(2)过程的分析必须正确;(3)特殊的推论必须活用;(4)追及的含义必须搞清;(5)临界的状态必须选准;(6)对称的特征必须利用;(7)思维的顺序必须可逆;(8)参照的选取必须灵活;(9)假设的结论必须检验;(10)图象的方法必须掌握。所以也是一投即中。相反,有些内容更为丰富的文章却需要投稿几次才能得以发表。这不能不说:“形式也可以取胜”。这里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前面所提到的《谈谈物理解题的演算技巧》一文,投寄后很长时间没消息,笔者将题目改为《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谈谈物理解题的演算技巧》后又寄到同一刊物,很快就发表了。由此可见:撰写教学论文时,论文的题目及论文中的小标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4.投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学论文写出来后一般总想发表。从某种意义上讲,论文的发表并不比论文的撰写更容易,有时甚至更难些。一般来说,这两个环节的难易程度是成反比的——呕心沥血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时相对就会容易些;相反,马马虎虎对付出所谓的“论文”,发表时相对就会更困难。教学论文的发表其第一道工序应该说是投稿,投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搞清刊物的宗旨
不同的刊物其办刊的目的一般是不同的。仅就与中学物理教学相关的刊物而言,象《物理之友》、《中学生物理》、《物理报》等刊物,主要是面对中学生的,这类刊物欢迎的是“概念的辨析”、“规律的应用”、“解题的技巧”、“学法的指导”等类型的小文章;而对于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则可投《物理教师》、《物理教学》、《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物理》等刊物;而象《物理通报》这样的刊物对论文的理论水准的要求就更高一些。搞清各刊物的办刊宗旨,搞清各刊物对论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投稿,其投稿命中率就会大大提高。
(2)关注论文的时效
一般刊物都比较注意使刊登的文章尽可能地与一般学校的教学进度取得一致,这就给我们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带来所谓的“时效性”特征——论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一般应比通常的教学进度快两、三个月为最佳。
发表于《金陵光》的“杏坛管窥”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