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研员队伍建设 |
教研员发展的问题反思与未来建议
原创: 胡红珍
等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 2019-04-03
回首这40年来教研员的发展,对于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教研员的选拔制度、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等问题一直未曾得到妥善解决。制度建设的缺失,必然导致教研体统问题与矛盾的不断突出,从而影响教研员的发展。教研员发展中的问题不是单一的因素所蹴就的,其形成因素复杂多变,历经过程持久。在未来教研员的发展中,需要各方协同齐力,以长久以来发展中的问题为攻克目标,以价值追求为动力,实现教研员发展的最优化。
(一)坚持以专业引导力提升为目标,不断走向专业化
自2002年国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教研员的职责实现了三个转变,即:
支持对象从“教师”走向了“教师和校长”,专业活动从“教学”走向“课程发展”,关注的重心从“内容”走向“学业质量”。教研员的专业能力范畴更多地偏向于课程发展能力、专业引领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教研员具备课程领导力的必备三种能力。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不断进行角色聚焦化
在传统的教研制度性质的影响下,教研员的角色出现了多样化,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随着新课改的介入,教研员这些多元化的角色逐渐趋于集中化。教研员的职能应从原来的“管理、指导、服务”,转变为“研究、服务、参与、指导”,突出“研究”,强化“服务”,体现“参与”。教研员要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不忘实践的必要性,深入学校、课堂,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与教师组织成学习共同体,共同解决学生发展之难题,为“学生的发展”共谋策略。
(三)坚持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不断改进教研方式
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基层教研室应适时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作为“教师之师”的教研员则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创新教研方式,不断提升教研品位,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在21世纪,信息技术几乎遍布了每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研员的教研方式亦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利用网络教研的方式,积极开展偏远地区的教研等,最终促进教研质量的提升。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4期观点摘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