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写作兴趣缺乏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2019-07-21 18:32:22)
标签:
我们的课题研究 |
分类: 教育日志 |
浅谈学生写作兴趣缺乏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2017年11月,我校申报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的问题梳理及解决策略研究》成功立项为市级课题。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依据课题实施方案,不断实践、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下面,我就自己负责的子课题——《学生缺乏习作兴趣》的探讨、研究情况跟大家做个介绍。
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习作的现状
“同学,你喜欢写作文吗?如果让你给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排排队,你一般先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练笔的?”这是我们曾经对中心学校本部三至六年级800多名学生开展的一次抽样问卷调查的内容。
“我特别不喜欢写作文。每次放假,老师都会布置写作文,作文本就难写,偏偏老师还有那么多要求,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每次写作文,感觉就像挤牙膏。想一点,写一点,有时写着写着,我都忘了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是谁规定小学生非得写作文的?”
“家庭作业中,我最喜欢的是数学,最不喜欢的就是作文了,每次我都是把它放在最后才做。写完了,也从来不修改,第二天直接交给老师。”
“我不喜欢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写作文,我不是拿出许多作文书,这儿抄一段,那儿摘一段,就是上网百度,仿抄网络上的范文。”
……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800多名同学中,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不超过50人,把作文放在最后一项完成的家庭作业的同学高达700多人。“作文作文,难死小人。”“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看着同学们的一句句肺腑之言,我心里感到一股莫名的压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习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 是啊,从本质上讲,作文与说话本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它是用笔头说话罢了。人,每天都要说话,可为什么同学们从未因说话而为难、发愁或劳累,而一听到写作文就烦恼呢?
二、追根求源,探寻不爱写作的原因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习作现状后,经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议,我们又围绕着“作文,为啥我不喜欢你?”这一主题分别召开了三、四、五、六年级学生代表座谈会。结合各学生代表的发言,我总结出学生不爱写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点:
1.老师要求偏高
“每次习作,我们老师都会提很多很多要求,比如语句要通顺,内容要生动,叙事要清楚,要有真情实感,要求太高了!”“最要命的是,我们老师还有字数的要求。三年级时,他要求我们每篇作文不少于300字,现在五年级了,更是要求我们每篇作文不得少于400字。”“老师总说我写作文是记流水账,没把事情写得曲折生动,还因此经常叫我重写。”“我们又不是作家,哪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矛头直指向我们的老师。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占据了语文总分的十分之三。不可否认,部分语文老师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漠视生活积累
“每次写作文,基本上都是老师命题,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没做过,怎么写啊?”“从家里到学校,在从学校到家里。读书,上课,做作业,偶尔看看电视……好像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是这个样子,哪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写叙事作文,我们经历的事太少了,选材范围不广泛;写景作文,更不行,很多风景名胜、旅游胜地我们根本没去过,怎么写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很显然,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做的还很不够。
3.缺乏阅读积累
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抱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写作文时,总是这儿抄一点,那儿摘一点,七拼八凑?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究其原因,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太少。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呢?
4.激励机制不够
“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老师却只给了一个‘良好’。哎,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信心又没了。”“为什么老师每次都只范读那几位同学的作文呢?就不能多读几个同学的吗?好希望老师也能读读我的作文!”“如果我的作文也能张贴在学校的展示橱窗里,那该多好啊!”……是的,谁都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得到回应,引起反响,小学生尤其如此。他们学习写作本就有一定的艰苦性,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习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辛苦劳动”的一票否决,会使他们特别是那些写作水平稍差的同学对习作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三、实践研究,寻求恋上写作的佳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得不到激励,对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得到激励,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他的能力却可以发挥到80%--90%。学生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文难”的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呢?现将一年多的研究心得总结如下:
1.更新观念,做到“我手写我心”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有一则著名的教育格言:“小马驹要长成骏马。牧马人必须把它们带到水草丰盛的草原上,让其自由驰骋,才能茁壮成长。指导作文,应当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
2.留心生活,开发写作的金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文章写作的源泉,可我们的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事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不会去刻意的留意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我们应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让那些催人泪下的、给人启迪的、催人奋进的、令人喜悦的发生在生活中的故事,通过学生的笔跃然纸上,使之成为一段佳话,一个道理,一种品质,一份真情。比如说这次清明节休假,放假的第一天,正值清明日,按照习俗,我们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带上祭品,携着全家老小到故去的亲人坟前插花焚香。放假的最后一天,恰逢农历三月三,我们这里有采小蒜,做小蒜粑的惯例。鉴于此,本周我给学生布置的练笔作业就是“怀念
3.关注阅读,胸藏万汇凭吞吐
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强调“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他说,离开阅读谈写作,基本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话题。阅读是写作的一个前提,写作是阅读的一个结果。箭能不能射出去、能射多远,弓的强劲、积蓄的力量非常重要。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博览群书,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活跃文思。其次,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吸取、丰富写作的材料。一个人的阅历总是有限的,广泛地阅读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不能亲自去接触、认识的生活知识,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再次,阅读还是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文章读的多了,耳濡目染,便会学会一些写作技巧。如怎样对细节进行描写,怎样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等。最后,阅读还可以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提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随手摘抄下来,做好读书笔记。在作文时,鼓励他们试着把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进去,提高其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4.多元鼓励,提高写作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的愉快是不断努力的支柱。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要用小努力、小成功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1)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采用 “等级+评语”的方式。我先视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等级,再辅以评语,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肯定他们在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优点,多赏识,多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2)每星期安排一节习作欣赏课,有针对性地设计、安排一些学生将自己习作中的某些闪光点清晰地读给同学们听,在与大家共勉的同时,这些同学也体会到了“我也能行”成功的乐趣。(3)一些较好的习作,我分别推荐到班级的“学习园地”、学校的“展示橱窗”和“红领巾广播站”,让更多的人读到他们的文章,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4)我还会指导同学们将自己好的文章向《安庆日报》、《小学生导读》、《少年博览》、《创新作文》等刊物投稿,投稿成功的学生名单,以喜报的形式张贴于校园橱窗。“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变成白痴。”多种形式的鼓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