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求知的渴望拜读了《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本书,之所以选择此书,原因在于它引人注目的题目,可以说这是每位老师的“家常饭”,也是教师成名、成家的必经之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到每天都吸收取了新的“氧料”,对此书也便爱不释手。阅读之后,我似乎对自己已形成的某些教学观、教学方法有了疑问和新的思考,就好像经历了从教以来的第二个里程碑一样。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了自我,寻找新的起点,创建教学特色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真可谓受益匪浅。此书详实地为读者呈现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不能怎么做,极其符合一线教师的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能力。
一、备课——教师之根本
从教以来,,备课从未给我带来困难。读过此书后方感三十多年来的备课习惯即将把我塑造成一名技术娴熟“操作工”,现在我才体会到“用一生备课”这名话的价值。
首先,课标、教材是根本。老师们可能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平时备课时几乎把课标放在脑后,也很少细细地去品读课标,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往往凭经验来完成,还有在备课时很少思考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就是这些不经意间的错误成为阻碍教师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注重课标的研读、教材挖掘是教师成名成家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要常看,常看常新。教材是教学的工具,要常学,越学越深。今后我要通过深入理解课标,学会用自己领会的课标精神驾驭教材,我要注重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学会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体现出教材对完成教学目标的价值,同时在创造性的处理教材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
其次,了解学生是关键。平日的上课中,我绞尽脑汁地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尽心竭力地为学生创设激起智慧火花的教学情境。可这些内容设计再完美,还要看是否适应学生。所以在备课时,我们除创新外还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我们考虑的重点不是学生必须怎样回答,而是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用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预设不同方案,从而根椐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引导、评价。俗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想这句话也是非常适合教学的。我们只有平时要多留心学生的表现和特点,通过课堂表现、课下交流、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兴趣、智力水平、思考问题的能力等因素,才能为实现“以学定教”奠定基础,才能创造出优质、高效课堂。
再有,设计练习和教学反思是重要内容。平日设计练习时,“经验主义”可能是老师们普遍的弊病,我们对课堂练习的处理只在乎如何“应试”的质量,总认为数量越多越好,很少在设计练习上下功夫。而实际上好的练习设置会把课堂点缀得更漂亮 评价功能和教育功能并重,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听了这句话方知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偶尔教学之后我也有几点体会,但随意性极强,而且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缺少目的性和理论的分析。我们教师要牢记叶澜教授的话,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认真思考、细心提炼,不断改进、提升、完善,利用教学反思这条捷径提高教学水平。
二、上课——教师之生命
读罢上课篇,引起了我很多共鸣。追求高效课堂、生命课堂的确就像追求幸福生活一样,要用勤劳、智慧和孜孜不倦的态度,用毕生的经历追求,但现实中我们却因方向偏离、观念陈旧、教师本位等问题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而失去发展的追求的信心。书中介绍的是几个耳熟能详的技能,但其实用性、现实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本篇内容通过深入分析教学中如何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和动脑,为提升我们课堂教学能力提供了一次“弹跳”的机会。
第一,
讲授法仍是教学的主要方式。新课改以来,我们都在极力选择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甚至产生了对讲授式全盘否定的想法,这样我们就失去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以舌耕为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靠自己的言说去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讲授时我们要注意其分量和方式,我们不能把讲授等同于注入式、灌输式。我们要用智慧积极创造地讲,生动精细地讲。就像书中所讲要把握好讲授法的要点,即讲授要有目的性、语言要精练、指向要明确、具有感染力。同时我认为讲授法还要与启发式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讲授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实现教师引导下学生获取直接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目标。
第二,
“问题”是一节课的中心。我感到了提好问题是课堂的“心脏”。不同教师处理同一个问题的方式一定会不一样,评价哪种处理方式最好,关键看问题设计的是否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我想,问题设计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尽量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思考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都有所发展,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我们要注意适时地提问,针对学生的特点及课堂发现的各种现象因地制宜的变化问题,这是提问艺术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还要对课堂的提问经常自省,思考是否经常提出一些华而不实、只追求结果的无效问题,是否将提问流于形式,是否是没有目的的乱问等。在反省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思考、改进,只有在坚毅的追求中我们才会渐渐地形成较强的提问能力,到那时课堂提问便会得心应手。
第三,“学会倾听”、“悉心观察”是作为一名好教师的必备条件。李镇西说:“课堂上没有比倾听孩子们的心灵的声音更幸福的了。”起初听到这句话我一次次地问着自己,学生的心灵怎么倾听?有何作用呢?书中给出了通俗详细的答案。教师不但要倾听学生的发言,更要倾听学生的需求、情感、思想、思考方式与差异,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评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是真正的倾听,才是教师爱的体现、智慧的升华。
与倾听一样,会观察学生的教师将为自己的事业注入活力。了解学生信息大多数来自观察,为此我们要善待每一个观察到信息,用心观察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用智慧分析每们学生的特点。课堂观察同样不能片面,除了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还要观察其情绪、交往、参与状态等。教师要善于解读学生的表情语言,学会定期对观察到的某些同学的信息作分析,以实施因材施教。
第四,“学会点拔”、“善于情境创设”是成功课堂的必由之路。课堂离不开点拔,没有目标、原则的点拨只是“乱弹琴”。教学中我们要根椐学生的实际作必要的、有意义的点拨。“点”在关键处,“点”醒学生的思维,通过点拨实现“一石激浪”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多关注课堂生成,能够准确捕捉有效信息,能够准确分析学生思维的“结点”,然后才能实现相机诱导、顺势点拨。此外我认为点拔要与学习评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点拔时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听课——教师之起点
众所周知,任何一位教师的起点都是从听课开始,教师的创新、发展也都植根于借鉴、学习的这方沃土中。从理论上讲,有意义的听课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而在现实中,听课并不能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很多时候呈现出只以听和记为主的现状,缺乏思考性、计划性。通过读书、学习,我感到听课绝不能再像我们平时做的那么简单。听课之前,我们必须要有准备,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事先熟悉课标和教材,做知识和理论方面的听课准备。听课中,我们要多思考、多比较、多观察。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带着新课程理念、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听课,它需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地结合,称得上一项复杂的脑劳动。
关于听,要听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启发学生,如何创新教学环节,听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看,要看教师精神是否饱满,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想,要思考教师为何如此处理教材,教师的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以及当自己执教时如何处理;记必然也很重要,做到既要记教师的表现又要记学生的情况,还要及时记录对课堂的点评及听课反思。总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听课观,养成良好的、正确的听课习惯。
四、评课——教师之升华
在教研活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重视的今天,评课已成为一种文化。评课是完整课堂的点睛之笔,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高层次的呈现方式,评课好的人往往称得上是专家。书中笔者批判地评价福州两位领衔型教师的详细过程深深吸引了我,触动了我内心的一些想法。多年来每学期必有的公开课一直摊在我的头上,起初是紧张,后来是习惯,现在是压力。每次评课生怕有人给我挑出毛病,于是课堂上总在为“求顺”而奔波 ,很多都是“中评不中用的”,我决定今后一定改变怕别人挑错误的想法,还课堂最生态的面貌。我越发觉得评课必须要改变随声附和的现状,没有专业的高度和批判的眼光,就事论事的、一团和气的评课,是“无效”的评课。试想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不可能会面面俱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去除“被批判”、”被泼冷水”后就感到困惑的心理。相反,我们要认真反思别人为我们提出的问题。教学是无止境的,批评是教学研究的灵魂,就连学科带头人和名师者是在批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作为我们普通教师来讲更应将批评的评价看作成长的机会。
另外,我们也要认真对待评价别人课的环节,做好这一点才是没有缺憾的教师。所以平日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提升教学理论水平,能做到就课论理,有理有据。评课中我们要认真倾听执教者的反思,从多角度正确地进行评价。我们要时刻记住好课的标准,时刻把“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这句话牢记在心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