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提问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015-11-05 23:58:37)
标签:
育儿教育杂谈 |
分类: 资源共享 |
【摘要】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有效提问;激发;幼儿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师幼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幼思维活动的纽带。因而,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思维、判断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施用非常广泛,但对此细致研究却较少,通过近几年的集体教学活动,发现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一些普遍现象。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多,幼儿主动发起的提问少。通常是“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封闭的模式。例如:教师问“小狗是怎样叫的?小猫是怎样唱歌的?”整个活动,基本上“单向”进行,在老师问幼儿答的过程中进行,没有形成互动。并且,一些教师的提问往往是设定好了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如“这首儿歌好听吗?”之类结束性的问题,其存在没有实质意义。
2、问题层次偏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如:“果盆上的水果有哪几种?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
3、无效提问较多,无法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
“好不好?漂不漂亮?是不是?想不想?”教师这种类似口头禅的无效提问,让幼儿形成惯性的回答。这类固定答案的问题无助于幼儿思考,不能调动其积极性。
4、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教师提问一般喜欢请“能力强”的幼儿回答,用“能力强”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特别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观摩课,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更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会忽略能力一般的幼儿,使得教学提问中只有几个幼儿在参与,将会使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更不用说体现真正的师幼互动了。
5、对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估计不足,提问后缺乏有效的现场回应。这个主要是一方面教师没有养成多方位思考的习惯,认为幼儿会按照自己想好的思路进行回答;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可能会出现的异常情况估计不足,一旦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就不知如何是好,一般采用回避,敷衍等方法。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是在一日活动中的某个环节,都应十分重视提问的策略。那么,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运用哪些方法与策略,最大限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得出以下几点经验,供大家研讨。
一、提问具启发性,应能激发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纲要》新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及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体会到每个教学活动的意蕴,促进孩子自主、创造性地发展。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故事中的小诺不好意思了,小朋友帮他改正缺点”,“谁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月亮的味道的故事活动中,问:“小海龟想尝尝月亮的味道,它会请哪些动物帮忙呢?小海龟能尝到月亮的味道吗?”的逐个问题,其问题答案隐含着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教师的“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要使教师的提问具有启发性,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正确把握幼儿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并适时予以指导外,更须不断充实自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抓住提问时机,使幼儿有探究意识
我们知道,提问一定要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若提问时机不当,非但不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限制幼儿的思维,抑制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活动的问题,就必须兼顾思考性,问题提问要尽量使多数幼儿参与对问题的思考。这样的问题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发散性思维,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及大胆探索的学习品质。因此在设计提问时要尽量关注幼儿及时抓住提问时机,对幼儿提问,使幼儿保持积极探究的兴趣。例如:自然角中的一只螃蟹死了,我抓住这个机会,结合幼儿对蟹的已有经验,我主动出击,把幼儿的兴趣点转向对蟹的内部结构上来。问小朋友:你们想看看螃蟹肚子里是怎样的吗?(激趣型提问),为什么螃蟹不流血呢?它有没有血呀?(发散型提问)在我的提议下,幼儿开始研究起螃蟹的内部结构来。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始终围绕着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探索。
三、递进式提问,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引导幼儿逐步探索的意识,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
递进式提问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思考和回答,巧妙地将一连串问题层层抛出,逐步深入,将幼儿思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深入探究与思考机会的一种提问方式。递进式提问的实质就是对复杂问题的层层分解和简化,让幼儿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既培养幼儿勤于思考的习惯,又使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中,教师都会采用递进式提问。例如,在社会教育活动“谁错了”中,师幼双方展开了下面的问答过程:
师:在刚才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中,谁要去大象哥哥家做客呀?
幼:小野猪、小山羊、小狗……
师:它们是怎么跟大象哥哥打招呼的呢?
幼:小野猪对大象哥哥笑笑,小山羊问山象哥哥好,小狗……
师:你们觉得谁最懂礼貌呢?谁做得最不好呢?
(幼儿各抒己见。)
师:如果你是大象,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呢?
师:小朋友去别人家当小客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的每一次提问必定有意图:或引起幼儿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每一个提问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并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育原则,呈剥笋式层层深入,这样的提问可以不断的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推进活动进程。
四、提问后,对幼儿的回答做出积极的回应,促进师幼互动。
教师提问之后,幼儿要进行回答。幼儿的回答往往是会出乎意料,他们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的思路回答,有时幼儿也会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因此,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总结出了两种积极的回应策略:
1、要善于接纳幼儿的各种答案,甚至是不正确的答案。
幼儿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是否在教师的意料之内,其在师幼互动中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不应把这些答案看作不好的现象,而应当接纳幼儿的想法,通过幼儿的回答把握其思维路线,并抓住其中有意义的信息调整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如在活动“有趣的蛋”中,我敲开一只生鸡蛋的壳问幼儿看到什么流出来了,有幼儿说“油”,我就接着他的想法问“这个像油一样的东西叫什么”。
对幼儿答案的接纳能为幼儿提供学习的阶梯,让他们继续建构自己的理解。
2、以幼儿的回答为基础继续追问。
追问有助于引导幼儿详细阐述自己或别人的答案,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幼儿的经验。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如在活动“有趣的冰块”中,与幼儿有这么一段对话:
师:水块放手上感觉怎么样?
幼:手凉凉的
师:冰块放在地面上会怎么样?
幼:冰块变小了,并且有水。
师:时间长了,冰块呢?
幼:全变成水了。
可见,通过追问,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探究、转换,在互动中提升幼儿的经验,更好的促进了师幼互动。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注意平等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提问时专叫能力强的幼儿,只满足于能力强幼儿的回答。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会对其他幼儿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应让他们回答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从中得到训练和鼓励;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应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发挥,从而让绝大多数幼儿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从而使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个幼儿得到满足和成功。
通过教学活动发现,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不怕幼儿失败,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之间的经验扩大化。通过有效的提问,教师与幼儿之间还形成了一种探究式的积极的师幼儿互动。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挖掘出幼儿的内心世界和独特发现,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从而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后一篇:体育游戏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