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本活动运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纸巾盒进行搭建,而非一般的积木,材料来源于生活,幼儿操作起来兴趣更为浓厚。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喜欢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活动中不同要求的操作搭建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思考和探索,进步和成长。
《盖高楼》,这个活动原本是一节中班的数活动。通过看课和评课及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我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对活动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整理,将原有的活动中侧重的数学内容比较高矮转换为科学建构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帮助孩子利用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为孩子们设置多次合作操作的机会,并由易到难,步步递进,将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转化为幼儿的探索、总结过程,通过幼儿一系列的操作、探索、创意、表述,达成本次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从情感、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分别为:
1、在单人和合作搭建活动中,体验盖高楼的乐趣。
2、利用长方体长、宽、高不同的高度搭建高楼,探索将长方体垒高的方法。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垒高,知道长方体之间接触面的大小与稳定的关系。从目标中不难看出,我把搭建的乐趣和搭建的成功感的情绪体验放在了首位。把探索长方体搭建的方法作为了活动的重点,将有一点难度的接触面的大小与稳定的关系的知识点作为活动的难点来突破。活动目标层次清晰、符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易于幼儿达成,又有一定挑战。
活动共分为3部分,4个环节,本活动中我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观察法、交流讨论法等。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活动中凸显了幼儿在操作中探究这一原则,首先是
1.循序渐进地操作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幼儿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地和周围的环境、材料等发生互动的过程。每个孩子独立的”搭建工地”让孩子们可以无干扰的自由发挥创造。
根据目标我们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个环节,来帮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长方体搭高的不同方法,继而发现影响结构稳固的因素:改变方向,增大支撑面。
第一环节:自由搭建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幼儿的自由搭建,满足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对长方体长宽高的特征进行感知,思考和探索长方体不同的搭建方法。在幼儿搭建完后,一个小小的总结,让孩子们统一了长方体搭建的方法,平着、立着、侧着、斜着。
第二环节:有要求的搭建
通过孩子们的总结和比较,发现长方体在立着时最高。这时,我提出了搭建出最高的楼的要求。于是孩子们都有意识的让自己的“大楼”盖得更高。随后的讲评环节让幼儿对具有对比性的高楼作品进行点评,
教师的提问“立着搭建最高,为什么还要平着或侧着放呢?”再次引出幼儿对该环节的知识点的关注,思考怎样让高楼稳固。在幼儿猜想表述后,教师通过现场的验证和游戏“单脚、双脚、跨步站”让幼儿在形象的画面中初步了解支撑面这一概念,并初步感知增大物体的支撑面可以使结构变得稳固。从而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合作搭建。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是因为大班的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说到底,是“学做人”“学会共同生活”的过程。“做人”和“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不只是表现在社会领域的各种活动中,也必然表现在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在幼儿已经有了长方体搭建的方法和增大支撑面造高楼的经验下展开的。教师让幼儿合作用更多的长方体纸盒进行搭建,要求又稳又高。在幼儿基本操作完后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参观,让幼儿欣赏其他小伙伴的作品,给予幼儿强烈的成功感,充分享受科学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三个环节注重了幼儿能力发展“螺旋式上升”,注重幼儿操作能力和艺术审美的同步提高,注重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进行方法归纳,提高观察力和感受力。
2.形式多样的交流
可以说,每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交流讨论。事实上,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表达内容。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发现和疑惑、问题和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帮助幼儿获得系统的科学经验。
(1)启发式交流——引导
为了让幼儿的操作更具价值性,我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展开一些提问和追问。在这种启发式的交流中,不断地帮助幼儿梳理操作经验,同时也不断地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
例:
师:我们看看,那个工地上的房子最高?同样是7块砖,为什么造的房子不是一样高呢?
师:发现砖块的秘密了吗?有的砖是怎么放得?有的砖是怎么放得?还有的砖是怎么放得?
(2)自由式交流——分享
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喜欢操作也喜欢表达,这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交流。因为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幼儿不但分享到了别人的经验,而且也在无意间解决一些先前不明白的问题。例:
立着放的方法可以让房子变得最高,你们为什么不用呢?
为什么有的平的放、有的竖着放?
科学过程的核心在于探究,而在一次次的操作探究中,我们看到了幼儿不断地努力探究,不断地尝试和调整。
三、在拓展中持续——建构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科学不仅是知识和过程,更是一种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科学集体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但科学活动的内容是无限的,我们不但要注意在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究空间,还要注意在活动结束时激发幼儿更高的兴趣和更广的探究空间。活动最后的欣赏世界十大高楼建筑,从“又高又稳”的有名建筑中对力学、美学进行初步的感知与体验,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量和视野的刺激。
反思整个活动,目标定位准确,活动层次清晰,注重了幼儿的探索和交流。但仍存在不足:
1、
活动中没有真正的调动幼儿搭建的成功感的情绪体验,幼儿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完成了每次的搭建和探索,体会到了乐趣,但在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上表现的不够突出。
2、
每一次的搭建完成之后,幼儿只是在位置上进行观察,观察的角度单一,不利于幼儿的发现和思考,其实,幼儿在搭建好自己的“高楼”后,教师可以邀请幼儿远距离的自由观察,学习其他幼儿的搭建经验。
3、
幼儿的座位设制限制了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4、
活动时应留下悬念,在今天探究的基础上抛出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例如,重力与稳定的关系,在图片中出示一些支撑面小的建筑物引发幼儿的思考。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科学活动应立足于幼儿的生活,把握幼儿学习科学的各个环节,运用积极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