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的最佳距离——‘若即若离’
标签:
郭丽敏师生关系感想 |
分类: 萝岗区九佛第二中学 |
从支教第一天开始,我就是一名顶岗上阵的数学老师。学生们知道我是实习支教老师,从一开始就不怕我,可能是我们年龄接近吧,他们特别喜欢和我聊天,周末也会找我一起玩,我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可以说是零距离接触学生。课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打球,一起就餐。天长日久,学生和他的关系日渐亲密,师生间的距离一天天地缩小。久而久之,我在学生心目中就是姐姐形象。于是,上课时,学生我行我素;布置作业,学生哇哇喊叫;批评教育时,学生丝毫不在乎,课堂管理变得越来越吃力。
我班上的学生只怕班主任,不怕我。虽然我是数学老师。似乎学生和我讲话就像朋友一样,没什么距离。可是我觉得这样不好。学生表现不好时,班主任会用严厉地批评他们,他们只要看到班主任一出现,都会表现很好。我应该怎么办呢?好像没有威信的样子。所以我常常思考: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着这样的距离呢?是不是老师和学生走得越近就越不好?是不是是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就代表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相处?幸好我现在知道答案了,教师与学生的最佳距离——若即若离,做一位既要学生喜欢有让学生“害怕”的老师。在我长达四个月实习过程中,我逐渐发现问题并及时改了过来。
那么与学生保持多大的距离才适合呢?一位政治家这样说:“欲受尊重,就要让别人感受到你与他们的距离。这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未尝没有借鉴意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过远就会有生疏之感,过近则会戏虐之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隙”且“有度”。距离也应实际情况而不断变化,用“若即若离”来形容比较恰当。
如果班级里的学生是看到老师就只剩下害怕的话,那么这个老师也够失败的。最好的老师是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应该多了解学生,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喜欢闹腾的,不要总板着脸,和学生开开玩笑,把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成朋友关系,试着选择性接受现在学生喜欢的一些新鲜东西,或者一些词语,例如“雷人”“纠结”“PIA飞”等新奇词汇。平时说出来的时候会让学生很有“这个老师很好玩”的感觉。
小孩子都是这样的,在和他们沟通的同时,不要太过亲近,时近时远,孩子们做错了事情该罚的还是要罚的,什么事都表现的宽容,对老师和孩子们反而都不好,但完全让学生怕老师更不好,跟孩子亲近是好事,因为他们喜欢你才亲近你,难道你要他们都怕你,讨厌你吗?这是一个老师该考虑的问题吗?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小孩子都是“记仇的”。做朋友的同时教育,这才是老师该考虑的问题,怎么在做朋友的同时又可以教育孩子们呢?答案是:让孩子喜欢上你,多和他们沟通和交心,说老师是你们的朋友,但是当他们犯错或纪律不好时,又要严肃对待,不能嘻嘻哈哈!还有不能让孩子搭老师的肩膀等小动作,要有一定的距离感。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距离感,这样教育才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距离美。我们的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朋友,但老师毕竟是老师,理应让学生尊重。但这种尊敬不是一种“敬畏”的恐惧,而应是一种“敬爱”的喜悦!
http://s10/bmiddle/006dDUvCgy6XS1K5R4l79&690
http://s7/bmiddle/006dDUvCgy6XS1Kyvum86&690
http://s11/bmiddle/006dDUvCgy6XS1L9IqSba&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