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传承的思考
(2020-02-29 19:27:34)习总书记大力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要肩负起传统文化中戏曲文化的传承,然而戏曲种类繁多,我们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和优势,选择将湖南地方戏曲花鼓戏传承下去。
在我校实施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由于本身对花鼓戏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想要更好的推广花鼓戏的熟知度,就只能从网上搜索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作为突破口,根据学生认知与接收能力的不同,由低到高各个年级推行由易到难的教学任务,经过两学期的推行,孩子们虽然知道了我们湖南省有这么个戏曲剧种花鼓戏的存在,但对花鼓戏更多的认同感与喜爱感则有待加强。搜遍全网,好听的、有意思的、孩子们能听懂的单个曲目寥寥无几,再以这样的形式推广,我们只会将自己陷入瓶颈,更别谈花鼓戏的传承了。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长久的将花鼓戏推广下去,只能以点带面,全方位的了解它、亲身体验感受到它,才能在孩子心中根植这颗传统文化的幼苗,才能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灵魂里,真正做到浸润其身!那么,这个点又如何定位呢?既然单个的曲目有限,我们就要以一部完整的剧目赏析牵引出花鼓戏点点滴滴的文化,如行当、服饰、唱腔、身韵、场景、表演形式、伴奏乐器等等方面,开始系统的学习,以具体剧目的这个“点”引出花鼓戏各项知识的“面”,以此种方式开展,必将大大提高花鼓戏的传承度。
以点带面的方式了解花鼓戏,那么剧目的选择就尤为重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断更新加快的生活节奏,以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 湖南花鼓戏区域音乐文化的主流地位已逐步被影视、流行歌曲、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等现代文化所代替。这些新兴的音乐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甚至小学生中盛行,那怎样的剧目才能迎合现今中小学生的口味呢?我认为带有戏剧冲突的、诙谐幽默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剧目才行。经过多个剧目欣赏删选,我决定采用新编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开展深入的花鼓戏学习。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这部作品两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且在入选2019年度滚动资助项目的20部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中排名第一,国家艺术基金对该剧的质量水准有着高度的认可。《蔡坤山耕田》改编自同名经典花鼓小戏。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创作演出,剧作家吴傲君编剧,导演韩剑英执导,作曲家陈耀作曲,花鼓戏传承人朱贵兵、梅花奖演员叶红、文华奖演员宋谷及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田既安、任寿云等联袂主演。该剧讲述了明朝正德年间,农民蔡坤山夫妇无意中帮助了微服私访的皇帝,引发一系列事件,描绘出一群活泼生动的众生相。喜剧性、幽默感和思想性的统一是该剧的精华所在。该剧作为一部成熟的喜剧作品,生动有趣,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它用滑稽、反讽、批判和夸张等艺术化手法,弘扬了主旋律和正能量,引人深思。相信这样一部高质量的剧目定能打开中小学生的心扉,播撒花鼓戏艺术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