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组钟晓玲:狄金森诗歌《我的生命——一把上膛的枪》多义性分析

(2015-11-21 21:15:58)
标签:

诗歌

情感

 狄金森诗歌《我的生命——一把上膛的枪》多义性分析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独特、超前的诗人。她的诗歌意象独特,语言凝练质朴,思想深刻,反映了很多对人生,哲学,乃至宗教问题的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狄金森把人生演成了戏,也将诗歌唱成了戏。一如狄金森对自我人生道路的设计,她的诗歌恰恰也符合她的人生轨迹。狄金森的许多诗歌就像她令人难以置信的隐遁生活般神秘莫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扑朔而又难解的迷。正如她的诗歌《我的生命——一把上膛的枪》(以下简称《枪》)。

《枪》是狄金森诸多诗歌文本中颇具争议的诗歌,它的争议主要在于读者对它的主题的理解,印证了那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枪》的多义性可谓层层叠叠,无休无止,不同读者解读它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喜欢玩味其中的文字,体会其中的情感,看破其中的道理,把解读这首诗歌当成乐趣,当成技术,也当成艺术。确实,解读这样一件意义多重的艺术品,该是一种超脱的体验吧。那么我也从意象分析入手,浅显的解读一下它吧。

《枪》一诗中的核心意象——枪。首先,我们姑且就把它当成是一杆上了膛的枪。在主人的赏识下,枪被上了膛,为主人在漫天黄沙里厮杀,在群山耸立间以声响应答;枪保护主人安全,听从主人的一切甚至以主人的敌人为敌,他们亲密无间,无话不说。然而枪毕竟是枪,是死物,他无法决定自己的去向,即使是死亡也必须依附于主人,以主人的精神为意志,没有自己的思考,更无所谓情绪。枪有杀伤的强大本领,有不灭不死之身,却终究无法摆脱命运安排,它终究是附属,只是一杆枪。

除了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少人把它作为风花雪月的爱情诗来解读。把“枪“这个意向视为一个奇喻,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女性的形象,这个女性陷入爱情,整个人依附于猎人般的男性。“枪”默默等待着爱人对她的发掘,以枪自白,多少给人以压迫感,这正可以突出她等待被爱的迫切;以猎枪自比,并且愿意为猎人驱赶一切危险,甚至对生死不能自己,也更加有力地证实了女子爱的狂热而卑微。这种解读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比较被动、悲哀的爱情哲学。同样将“枪”比作女性,有些人的理解却截然相反,背道而驰。 “一杆上膛的枪”,这一意象和传统女性的形象格格不入,她不是一朵娇媚的玫瑰,不是一池优柔的春水,而是一杆枪,这是力的象征,是一个反叛的信号。而“却没有——去死的力量——”一句是运用反语表达了不满的情绪。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甚至是一种反抗压迫的精神。由此解读可见,狄金森的诗作中已经开始有与男权相争相抗的女性意识。

较之于对《枪》情诗化的理解,更为励志的解读怕是以下这种。“枪”是一个词义含糊而意味深长的意象,它不光只能理解成诗人爱情哲学的隐喻。就猎人而言,枪无疑是手中最有利的工具,而对诗人而言,手中最有利的自然就是笔。“枪”这一阳刚无限的意象可以看成是诗人本人艺术人生的写照,枪在猎人手中能多大限度地猎捕、枪杀,笔在诗人手中就能多大限度的开出艺术人生的花朵。这是一种对创作艺术的极度渴望。是人的寿命有限,而艺术的生命却无限,艺术无限而不死,作者手中生花之笔也不会随生命的结束而终结。

狄金森的诗作内涵丰富,哲理意味深长,这一点最大的体现在于狄金森的诗作中往往有对上帝和宗教的思考,《枪》自然也不例外。枪与主人的关系隐喻了人与上帝的关系,《枪》的最后一段是一场关于寿数命运在内化自我中的外化较量,完全强化了全诗的宗教主题:人只有消灭世俗欲望的能力,却没有掌控死亡的本领——唯有上帝才有这种本事。这是一种对命运的看淡和对宗教的释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