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组盛雪萍:小谈中西方诗歌中“月亮”意象
(2015-11-01 18:45:20)
标签:
情感 |
月亮,是我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寄托心境、情感等最常见的一种载体。因此我们在学习或欣赏古诗时常常能遇见“月亮”这一意象,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些月亮在不同的诗作里呈现出丰富的意蕴,比如愁苦、思念或是孤寂之情等等。虽然月亮在中国诗歌里出现的频率很高,但中国的月亮却并没有很平易近人,它常常给人清冷、高洁的印象。而与之相比较,在西方诗歌里,月亮鲜少出现,但出现的“月亮”大多被诗人塑造成行动的个体,或被当做亲密伙伴、情人或被赋予魔幻力量。例如卡尔·桑德堡所著诗集《天空》中不少关于月亮的诗作。他从各个角度对月亮进行描述,有将月亮比作慈爱的母亲,或将月亮比作装满美酒的酒桶等。在River
神话传说往往影响着文学创作。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自然是离不开嫦娥奔月。在神话的渲染里,嫦娥渐渐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嫦娥与后羿相隔两地而不得相见,于是月亮常被用来抒发夫妻分离互相思念之情;嫦娥独自居住在荒凉寂寞的广寒宫,因此月亮也成了客居异乡的诗人思念家乡的载体。而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的月亮女神Artemis和古罗马月亮女神Diana两者结合成了西方月神的最初形象。在这些神话中,月神是动植物的保护神,掌管狩猎,在不断的演变中又充当生产之神等,因此她的形象寓意也越来越丰富,比如母性、生产、治愈、保护、康复等。在西方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被赋予纯真忠贞、高尚品行等品质。同时还象征着女皇,拥有女性的尊严和独立等。
除了受神话传说影响之外,长久以来民族文化的浸淫也对中西诗歌的差异造成了影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崇尚儒家文化,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被重视,大部分都是家国政事,人民、友谊及思乡之情。加之程朱理学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因此很少有人将高洁的月亮与女性、爱情联想在一起。而在西方,女性相对具有独立性,且西方向来崇尚爱情自由,也向往浪漫,敢于对爱情进行歌颂。因此在西方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常与爱情、恋人联系在一起。
同一轮明月,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意蕴。这些差别的存在使得诗歌文化更加丰富,值得我们仔细探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