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6年中秋节课程叙事

(2016-10-05 20:40:21)
分类: 班级事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熟悉的旋律响起,不禁让我们想到那一轮圆月,想起那远方的亲人,想起万家团圆的日子——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到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作为传统节日必有其习俗、传说。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在这样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节日里,我和孩子们当然不能错过,我们要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中秋节。

沐浴着新教育的春风,我和孩子们享受着我们的课程生活。今年的端午节我和孩子们已经穿越了一把,走进了端午节,开发了端午的小课程。我希望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能留下我和孩子们的身影,让孩子们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秋节,我们也要留下特别的记忆,开发自己的小课程。

一、 晨诵,与月亮相约

每天的晨诵是我们的必备曲目,是我们与诗歌亲近的时间。在清晨最美的时间里,我们愿意与诗歌对话。中秋节的小课程里,当然少不了晨诵。

中秋节放假的前一天,我设计了为期一天的小课程,一整天我们都与月亮相约,与月亮在一起。晨诵的时候,我们诵读了与月亮有关的诗歌,跟随作者的脚步,随他去看月亮。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李商隐的《嫦娥》,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一一诵读。不过《水调歌头》有点难,我就让孩子们听了一下歌曲,孩子们也很是欢喜。美丽的晨诵,有诗为伴,还有歌曲相陪,甚是享受。

二、 午读,与月亮相拥

   中秋节的月亮圆圆的,亮亮的,这是小孩子们眼中的月亮。那这样好看的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不仅小朋友想知道,小动物们也想知道,于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发生了…… 

    麦克·格雷涅茨的《月亮的味道》,这本书在寒假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读过,我还在担心孩子们会不会不愿意听这个故事了,可结果并不是这样的。当午读的时候,再次和孩子们一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孩子们依然听得那么认真,读完之后依然那么开心,我想大概真的是节日的缘故吧,让孩子们对月亮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在中秋节不仅品尝了月饼的味道,还尝到了月亮的味道,想必这会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不一样的味道。

三、 班会,与中秋相知

有关月亮的诗,月亮的故事,是与月亮简单的见面。真正来了解中秋节的知识,我们还是留在了班会的时间。一个简单的月亮形状变化图,我让孩子说说想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背出了上学期我们诵读过的小诗“初一一根线,初二看得见……”我没有打断他们,一直等到他们背完,不想打断他们被激发出来的热情。

孩子们背完了小诗,我就请出了今天的主人公月亮,开始讲解有关中秋节的来历,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当我讲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时,我把机会留给了孩子们,因为我已经提前让他们去查资料了。有的孩子上来讲得断断续续的,但听众们很给力,一直在给他们掌声鼓励,让孩子有勇气讲下去。听着孩子们讲故事不仅坐在下边的孩子开心,我也很开心,因为我看到他们有勇气站上讲台来。为了奖励孩子们,我也给他们讲了小故事,“兔爷儿”“吴刚伐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尤其兔爷儿的照片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作为传统节日,当然少不了传统习俗与好吃的食物了。我们接着看了各地的节日习俗,还有各式各样的月饼,孩子们已经望眼欲穿了。看到这种情形,我马上对孩子们发出了邀请,一起来学歌,回家送给爸爸妈妈,作为奖励让爸爸妈妈奖励一块好看又好吃的月饼给自己。

孩子们的热情立马被掀起来了,在欢快的音乐中,我们唱起了有关中秋的歌《八月十五月儿圆》,男生唱、女生唱、打着节拍唱,孩子们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把歌学会了。在欢快的乐曲中我们也结束了中秋的主题班会,孩子们也收获满满。

月亮的诗歌、月亮的故事、中秋的来历、习俗、美丽的传说、欢快的歌曲……孩子们在这一天中享受、获得,试问,这样的节日课程孩子们怎能不喜欢?

四、 夜晚,共赏一轮明月

 在现在这个社会,吃月饼对我们来说是极为平常的一件事情,还没等到中秋节月饼就已经吃上了。但中秋节的月亮,月圆之夜,却只能等到八月十五这一天。要想赏月,想必都会等在这一天。仰望天空中的月亮,也会想起远方思念的人,寄托一份相思之情。虽然不能共吃团圆饭,却可以共赏一轮明月,千里共婵娟。赏月也会让人们更加体会到节日的氛围。

 在中秋放假的时候,为了让大家更加感受到节日的氛围,我邀请广大家长朋友们和孩子们共赏一轮明月。虽然我们人不在一起,却可以共仰一轮明月,可以思念着对方。现在大多数都居住的是楼房,有钢筋混凝土的限制,再也没有以前小院子中的摇扇乘凉,夜话中秋。我号召家长朋友们带着孩子们走出钢筋混凝土的禁锢,带领孩子们回归原始,脚踏实地的踩在土地上,看看浩瀚的星空中,月亮的模样。

 在我的邀请下,我们的家长开始行动起来,纷纷出来赏月。我创建了班级群相册《共赏一轮明月》,最先发出了八月十五日,十九点五十八分,我这里的月亮的照片。接着家长们页开始上传照片,分享他们眼中的月亮。只可惜,十五那天岚山的天气有些阴,有的家长没有看到月亮,有的家长还开玩笑的说道,月亮在跟我们捉迷藏呢,明天一定把他们找出来。原本我们一天的赏月时间,就自动变为了两天,因为我们要接着和月亮玩游戏,八月十六我们还在赏月,更令我惊喜的是,有的家长八月十七也在继续欣赏着月亮的美,还有的家长发出感叹“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特别感谢现在科技的发达,让家长们很方便的就可以拍下月亮的美。于是我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月亮,大的、小的,城市的、农村的,明亮的、朦胧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却因观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变得婀娜多姿,景色各异。其实风景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去欣赏。只要我们有心,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最美的月亮。

五、 写绘,绘出中秋的美好时光

     中秋的整个系列课程都是让孩子好好感受这个节日,为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希望他们能够记录这个日子。假期里读写绘作业,我没有留关于绘本的,我把这个机会留给了家长和孩子,留给他们阖家欢乐的时刻。希望他们把中秋的快乐,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用写绘的方式表达出来,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完成,有图画,有文字,用他们来记录中秋的美好时光,留下中秋印象。孩子们做得很好,值得点赞!从他们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他们赏月的情景、阖家团聚的情境、还有中秋小报的样式介绍中秋节的很多知识等等。这些作品虽然算不上精美,但是透着孩子们的心意,是他们用心在做的,这种精神值得表扬!

通过他们的读写绘我看到了他们中秋在家做得每一件小事,看到了这个节日留给他们的记忆,将成为他们脑海中永远的印记。

六、开学,分享中秋所得

中秋放假的时候,我给家长们的每周一信中提到让家长和孩子赏月、了解中秋的事儿、唱唱中秋的歌、读读诗、带孩子出去玩玩等等,我说我会给孩子展示的机会,于是终于在周五的中午利用午读的时间,我把展示的机会留给了孩子,我们开展了“中秋分享会”活动。

这也是中秋课程的收尾活动,在这小小的活动中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美好,孩子们的进步。一年级我们也搞过很多活动,但是很多孩子不能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往往自己在那里玩,说话。但这一次我发现除了个别的几个同学,其他孩子听得很认真,。他们能够认识到台上有人讲话,我要认真听,而且还要给予别人掌声,因为他们跟我们分享了快乐。

孩子很兴奋,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好几个孩子分享了假期里的趣事儿,当我提议有没有人敢给大家唱《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我布置了学歌的任务,也让孩子把歌送给了爸爸妈妈)?没想到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只有鑫举起了手,他愿意为大家唱。他可能平时表现并不是那么好,但这次活动他却那么有勇气,在别人都不敢的情况下,他就敢,这是值得表扬的。不管我唱得好不好,敢站到台上就是有勇气。我还看到了经常不太爱表现自己的同学,也站到台上分享自己假期的事情,这都很好,是我希望看到的。我们的孩子不能仅仅会学习,别的方面也要优秀,所以我愿意给孩子这样的舞台,让他们来展示。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点燃孩子的激情,可能他有些方面表现的不是很好,但是我也能抓住这种机会让大家看到我优秀的一面,给自己一点自信。

也有的孩子不敢举手,一方面因为自己不敢,害怕说的不好,有的孩子是性格内向,有的孩子是缺乏勇气,我以后尽力多搞一些活动激发孩子的勇气、自信;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假期里我布置的任务确实没有做,自己无话可说。那我想这是家长朋友要反思的问题了,因为我的工作家长没有配合,孩子也就没法配合,导致他只能眼看着别的同学上台,自己干坐着。

但孩子们的这个午读是快乐的,听着别人的分享,孩子们发出的阵阵笑声,我看到了他们开心的模样,我也忍不住跟着孩子们快乐。听着他们的笑声,也让我放松了很多,解除了很多疲劳,他们开心,是我最大的快乐。尽管再累,也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总是能遇见美好。

至此,整个中秋节的系列课程已画上圆满的句号。在整个课程中孩子们多多少少的已经学到了知识,中秋节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有个印象,孩子们对传统节日已经不再陌生,在共赏一轮明月的时候,想必他们也懂得了什么叫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在以后的每一个中秋节,孩子们还能想起今年这个有点特别的中秋,我们不在一起,依然能够“千里共婵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