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标签:
教学展示青蓝结对 |
分类: 教学设计 |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材分析
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
2.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文章。
3.
【重点难点】
重点:
1.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经据典,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天才无数。四岁让梨的孔融,五岁称象的曹冲,七岁破瓮救友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将再认识一位天才少年——王戎。在他的身上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戎”:出示甲骨文“戎”: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武器、军队的意思。
3. 指导读好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4.解题:“取”作何解?谁来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1.出示课件,要求: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提问:这篇课文与我们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板书:短小
(1)请多名学生朗读小古文。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对比朗读,感悟读文方法。
(1)说一说老师与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有停顿、有节奏、速度慢、还有音乐)
(3)再请学生朗读小古文。
(4)分男女生朗读。
三、品读古文,再现情景
4.师:这么好玩的游戏。他们当时的心情如何?你能读出他们玩游戏的心情吗?
5.生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二)出示李子树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1.问:王戎和伙伴们看到的李子树是怎样的?
2.生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3.师问: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说一说多子折枝的状态?适时理解“多子折枝”的意思。
4.师问:看到这么多的李子挂满枝头你有什么想法?(想带给父母吃、迫不及待地想去摘着吃)
(三)出示课件:诸儿竞走取之
1.问:王戎和他的朋友们有什么样的举动?(竞走取之)
2.问:谁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问: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李子,你读出了他们怎样的心情?(急切)
4.请多名学生朗读,感受小朋友们急切的心情。(适时理解“竞“和”走”的意思。)
5.齐读,再齐读。
(四)出示课件:唯戎不动
1.王戎在干什么?(唯戎不动)
2.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休息、在思考问题)
3.用一个词语形容他当时的状态。(闲情逸致、不慌不忙)
4.问:王戎为什么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坐在哪儿呢?他当时怎么想的?有没有同学结合课文来谈一谈。(身高不够、等你跑过去,李子早已摘完、这个李子可能不甜)如果你当时看到王戎这样,你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5.师问:别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树在道边儿多子,此必苦李)
(五)出示课件: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问:谁能根据王戎的回答,谈谈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的原因?
2.生谈理解。听了王戎的话,你会想些什么呢?
3.齐读王戎的话。
(六)出示课件:取之,信然。
1.问:李子是苦的吗?
2.看到这个结果,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的孩子。)
3.质疑:“之”代表什么意思?(代表李子)
4.师引读信然。
四、古今互融,讲演拓展。
1.出示课件,分组讲故事。
2.指名学生讲故事。(提示:稍微不记得的可以看书)
3.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
4. 再请学生讲故事。
出示:王戎小时候,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伙伴们赶忙去摘李子吃,只有王戎没去。别人问他:“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啊?”他说:“李子树长在路边还能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因为这是苦李子,别人都不吃。”那人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5.可以试着背诵小古文。
6.播放唱读方式的小古文,品味小古文的韵律。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六、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
六、课堂总结。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畏难情绪。依据单元学习目标的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上,一是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课文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建立学生复述课文的意识,为后面文章的学习和复述做好铺垫。教学难点在于理解王戎的分析,形成对王戎的人物形象的感知。教学时,我按照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通过自由读、听范读、抽读等,结合学生互评,让学生把文章读熟、读通,同时在读中帮助理解,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句疏通,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既把握了文意,又建立了复述的意识。在难点的解决上,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对比分析,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带入体会,理解王戎的分析,得出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印象。过程全面,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