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丧礼的古今差异

(2025-09-12 08:35:53)

丧礼的古今差异

 

古代丧礼:

明万历《秀水县志》载:

始死,男免女髽。迁尸,怃用绵。至亲哭临以纩帛禭之,曰“上襄”。三日成服,设明旌帷堂,客始吊仪,用香楮,或以币辞。姻家设奠,拜,男答拜。妇哭于帷中。每七日,俗家作佛事,士大夫也间有之。七七谢吊客,衰服拜其门。

将葬,裂帛,告肂期,请题主,姻友送葬。或设路祭,具方相、明器、铭旌,梵音仙吹,交杂流响。至用优剧为戏,非礼也。窭户多以薪葬。巫儿佛媪,醵钱会送。迩来士大夫泥青乌家言,竭蹶卜地,术士眩以祸福,至有数十年不葬者,则惑之甚矣。

即(为死者)剃发

即为死者挽发髻。

迁尸即将尸体移至灵堂。

即遮盖尸体。

哭临即到灵举哀。

纩帛:丝绸一类的布。

禭:给死者盖上

成服死者亲属穿上丧服。

明旌铭旌指丧葬仪式中标识死者身份的旌幡

帷堂即灵堂。

香楮:祭神鬼用的香和纸钱

币辞:物品

衰服即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

裂帛:撕裂丝织品的行为

肂期:棺枢暂葬于路旁的日期。

题主:给事先写的牌位于的“王”字加一点变为“主”字(人死后,立一木牌,上写死者姓名,用墨笔先写作“***之神王”,出殡前请名望的人用朱笔在“王”字上加点成“主”字,谓之题主。

方相:纸扎的神灵。

明器:随葬器物, 即冥器

优剧:艺人演戏。

窭户:贫苦人家。

薪葬:用树叶柴草安葬。

佛媪:念佛老太。

醵钱:凑钱。

泥:沉溺于。

青乌家:看风水的人。

竭蹶:尽力。

眩以祸福:墓地风水决定祸福。

 

现代丧礼:

【送  老人、病人垂危前,子女家人须随侍在侧,听取临终遗嘱,在外地的子女急速赶回见上一面,直至咽气,目睹瞑目,然后亲人放声痛哭,称送终。

    【烧床前衣】

    人咽气后,亲人要在其床前焚烧死者生前所做的两身新衣:一身内衣,一身外衣,衣裤放成“人”样,裤管里塞进稻柴,做成脚样,再套上布鞋。衣裤放在稻柴上,点火焚烧的同时一并焚烧黄纸。

   【揩身】

    如果是父亲就有儿子、女婿为其揩身,如果是母亲则有女儿为其揩身。揩身从头、上身往下。揩好后,为死者穿上新的白内衣。嘴里放进几片茶叶、一小粒银粒,蒙上丝绵,盖上白毛巾。

   【转 场】  

   厢屋设置为灵堂,中间放上长凳,长凳一高一矮,高的放脚处,低的放头处,寓示“后头高”,即子孙“后来高”之意。再放上门板,门板上平均放三根白带,再铺上床单,脚后放硬板纸做的花搁脚,头处放硬板纸做的花枕头。在大门横梁上结一根竹竿,竹竿不能太粗,要容易折断。儿子托住亡者的头,其余族人帮忙,移至门板上,头朝南。由族里长辈为亡者穿寿衣。先用不挂秤砣的秤称一下寿衣,儿子喊“父亲(母亲)的寿衣”,称者喊“一到梢”。然后为亡者穿寿衣,戴寿帽。盖好寿被,挂上黄袋,右手边放上拐杖、扇子、手绢。相帮中一人在系好的竹竿上甩上白布,一般为5匝。脚后放一方凳,点上一对蜡烛,昼夜不息,称“长明灯”。放一个铁锅,焚烧黄纸。

灵堂前设供桌、蒲墩。供桌上点烛燃香并摆放供品。有相帮拆除逝者卧床,将蚊帐、棕棚等物置于河埠头。

   【剃头】

   亡者是男性,则请剃头师傅来家先给亡者剃头,然后再给儿子、女婿剃,之后一个月的戴孝期间儿子、女婿不能再剃头。

【报 丧】  

灵堂安排定当,丧家定好出殡(火化)日期,派人给亲戚报信,称“报丧”。若晚间死亡的,须在天亮后报丧。派去报丧的人,须弄清其亲戚的姓名和详细地址,不可走错人家,走错的这家就会感到不吉利,报丧的会遭骂。报丧一般是两人一组,腰系白挺带。亲戚给报丧人泡一杯糖茶,一定要喝。如报丧人没有碰到亲戚,要去河埠头喝一口河水再回转。

    【上

    亲友接到报丧后,按不同辈分准备“人情份子”前往吊唁,称为上,俗称吃豆腐(丧礼期间“豆腐菜”必备)。一般亲戚,一蒸粑粑、一梱黄纸、一对蜡烛、一份钱。至亲,用条箱装祭品,一条箱或三条箱。祭品有东坡肉、酱鸭、白糖、瓜子、一条被面、折忏钱。女儿一般用三条箱。如果父母一方还健在,上香的条箱和钱要单数,如果都已亡,则条厢与钱都要双数。其他亲戚“单双数”形式相同。

    奔丧者到,必有人大喊“某某到!”,这时守孝堂的人便放声大哭。奔丧者跪拜毕,丧家便将白挺带、黑臂章等丢于地上,由奔丧者自己拾起佩戴。亲友上香所送的猪肉、包子等祭品,丧家一般收受一半,其余退返。上香者如是姻亲,亡者儿子要在灵堂内还礼答谢,姻亲只吃中饭就回,此中饭主菜为东坡肉(域内称“墩坡”)。至亲小辈穿的白衣,老人都为他们准备好。如果白衣自带,亡者家人要给与“折白钱”。

   【停 丧】 

    俗称开丧,一般人家多为三天,称三朝丧,以死亡时间晚上12点为界。旧时富裕人家或较有身份的有五天、七天不等。场中搭“厂”(棚)。丧家氏族、近邻都前来帮助料理丧事,分工负责招待客人、办宴席等事务。至亲小辈穿白衣、系白挺带,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侄子、侄媳妇、外甥、外甥媳等至亲小辈更是重孝,男的头裹白带并拖到脚踝部,俗称“拖白布”,女的用白布包头,俗称“白包头”。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长孙的鞋子头面幔白布,其余至亲小辈幔青布。旧时逝者嫡子孙还要头戴麻袋,称为披麻戴孝,域内只戴孝不披麻。开丧期内,孝子和至亲日夜守灵,每夜请和尚念经拜忏,为亡者超度。旧时也有同时请尼姑诵经,请道士作法事,驱邪赶鬼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和尚念经拜忏一俗停行,20世纪80年代后复行,请的是为丧事服务的俗家和尚,一般为3~5人。出殡(火化)前晚,举行拜祭告别仪式,众子女、至亲、族里小辈在和尚带领下,分别在前半夜、半夜、后半夜绕灵床三次向亡者告别。在天快拂晓的时候,和尚带着众人做拜金(经)船的仪式。金(经)船由女儿相送。所谓金(经)船,就是用纸扎的船模。仪式前先在纸船里塞满黄纸元宝,摆放到八仙桌上,船头朝西。用一红线系于船桩上,由女儿用手拉着。和尚点燃香烛,手敲木鱼,口唱经,众人跪在船,随着和尚的经曲作拜揖。诵经结束,将船放到事先准备的稻草上,头西尾东,纸船周围用铁链围住,撒上石灰,子女亲戚面对纸船跪着围成一圈,由和尚边敲木鱼,边诵经,边点燃纸船,意为逝者可一路顺风到西方。

 

  域内,出殡前一天的夜饭,远氏族(后以生产组为单位)都要前往吊唁,俗称拢襄。一家一人,用白纸包好上钱(钱的单双数与亲戚上一样),放于灵前桌上,向死者行跪拜礼,丧家给来人每人一根白挺带,掷于地上自拾,来者都会将其系于腰间。晚饭主菜必有红烧豆腐与墩坡肉(20世纪90年代后改用蹄髈)。吃好晚饭,丧家给拢襄的人每人一包“回势”,内有两块白豆腐干,豆腐干下面垫一小方块白布,两个包子。20世纪90年代后还有一包香烟。

【大 殓】

  将死者移入棺内,盖棺钉实,称大殓,俗称落材。落材前置棺材于堂,棺材底安放七枚铜钱、还有防潮吸水的石灰包以及寿碗等物。然后长子捧头,次子捧脚将遗体放入棺内,在死者胸前挂上招魂袋,右手边放龙头拐杖、扇子、手绢等物,吹打手奏乐不停,土作用稻草仔细测量死者头部,是否偏向,再盖寿被,周围空隙处用黄纸填满,最后合盖封棺,拷上“子孙钉”。大殓时,穿重孝服者双膝跪地,嚎啕大哭,呼喊死者,以示挽留之意。

旧时,有钱人生前早已做好质地上乘的寿材及锦绣寿衣、寿鞋,建好华贵墓穴。穷人则草包棺材也未必都有。

20世纪70年代起,实行火化后,已无木棺,以纸棺替代,棺内不垫石灰,不拷“子孙钉”,其他大殓习俗基本相同。

【出殡•送葬】

 先是用跪拜的形式与死者告别,长子、长媳先跪拜,再按与死者亲疏关系顺序排列,成双成对跪拜逝者。 出殡时,由甩白布的人撤去灵前白幔,由族里妇女顶于头上,称“做好子”。和尚吹起唢呐,四人抬棺,二人拿扫帚在灵堂由里往外扫地,门与长凳仍由摆放者撤去。

旧时,一人掼甏(手举丧家一个旧甏掼地)。出殡队伍由吹鼓手开道,一人在路上不断抛洒纸锭,谓麒麟买路,接着是抬棺柩,长子捧牌位,次子捧米囤,其他子女亲属紧随其后。水网地带,一般都用船出殡。棺柩停于船内,送葬人站于船中,孝子跪于船艄,直至葬地。事前已由风水先生看好墓地,定好方位,由族人帮忙挖好墓穴。棺柩下葬时用绳索吊放入穴,子女亲戚及其他送葬人绕棺柩转三周,然后盖土垒坟。域内由于地势低洼,浮厝葬法普遍。有钱人家为死者修筑砖墙,上盖瓦顶,形似小屋状,称作“相亭”。穷人仅在棺上盖些稻草,年久后,棺木腐朽,亲属再收拾遗骨装入瓷甏(称骨殖甏)埋入土中。

20世纪70 年代起,实行火化,遗体用船运往殡仪馆,一路上逢桥、逢簖有一妇女负责向河里抛纸锭。火化后,骨灰盒埋于田头或自留地,有的立碑标志。20世纪80年代中期,镇建安息堂,骨寄放灰盒。90年代中期起,遗体火化有殡仪馆专车接送。车起动,丧家鸣放爆仗送行。一路上过桥或拐弯,由专人(妇女)负责抛纸锭。

    落葬结束,送葬队伍回家,事先已有人在场地上竖起扎好的三脚柴架并点燃,回转之人都要绕着点燃的柴架一圈并喝一口事先准备好的糖茶,吃几片云片糕,称作“利市”。中午,丧家办回丧酒,宴待众亲戚好友和自族近邻,主菜必有墩坡肉或蹄髈。

   请六神】

    出殡队伍走后,留在家里的,为主人家行请六神礼,俗称接路头。八仙桌摆放堂屋(域内称厢屋)正中,桌子南边,中间放一香炉,内插三炷清香,两边放点燃的蜡烛。八仙桌中间放四样祭品,从西到东分别是条肉(也叫刀头肉)、油豆腐、鱼、水果。条肉上放一把刀,刀柄朝里。后面一字排放6只酒盅,一把筷子6双,一瓶黄酒,酒盅里倒上酒。如果有六神牌则在酒盅后面竖放六神牌。主持者拜三拜,仪式开始。半炷香的功夫结束。

   【上素头】

   安葬结束(从安息堂回家)后,女儿、媳妇穿着白衣,带上祭品去庙里上素头,先到本坊庙中,如东岳庙,再去王江泾运河边的城隍庙。

【结太平】 

 结太平由道士或和尚算出日期,旧时一般安排在“二七”。20世纪90年代后,域内一般都安排在出殡当天进行。

    下葬回来后,开始结太平。在以水路为主的年代,线路从家里到河埠头,公路兴起后,线路从家里到路口停车处。先在路上分段插上小粑粑、馄饨(小粑粑、馄饨事前做好)串成的串,一般为5串,用筷子挂着。准备好一把锄头、一张瓦片、一把菜刀、一把扫帚、一件蓑衣、一盅米。

    选送出去,送走家中的眚,再接进来,接亡者之魂。

    送:从亡者家厢屋(灵堂)开始,一人手拿菜刀、瓦片在前走,一路走一路用菜刀撞击路过的墙壁或能发声的物体,后面紧跟的是拿一盅米的人,其边走边把米撒向路上,再后跟着的是拿锄头的、拿蓑衣的,最后是拿扫帚的。这三个的东西都要在地上拖着。到了上车点,第一个人把瓦片打碎,第二个人把多余的米全部撒掉,其余的把东西扔在路边,返回。

    接:一方凳、一长盘。长盘放于方凳上,内放一素一荤两杯子菜、一瓶黄酒,一个酒杯、一支蜡烛、一包元宝,由族里长辈端着。儿子媳妇随后,女儿在屋里哭。先到路口,点燃香烛,杯里倒上酒,点燃几只元宝,儿子媳妇叩拜,媳妇哭几声。主持的把插在路边的馄饨、小粑粑取下扔掉,把筷子折断。依次进行,直到亡者床前。把燃烧着的蜡烛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小桌子上。事毕。

    【做 七】  

    从死者咽气这天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谓祭七,俗称做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叫“二七”,至七七称“断七”或“尽七”。于头七起设灵台于宅堂、灵台上供奉亡者牌位,俗称“小牌位”,早晚供祭,焚香点烛。七天中,灵堂内灯光不熄。如逝者系男子,妻子或儿媳每日黎明起床必须在灵台前哭几声,哭完了才能吃早粥。在守孝上,媳妇比女儿礼重,俚语有:“孝顺女儿沿塘走,忤逆媳妇祭孝堂。”意思是,女儿虽孝,沿塘走回夫家去了;媳妇虽忤,却要天天祭孝堂。“六七”死者不吃家中饭,由出嫁女儿烧一桌菜肴酒饭供奉。“七七”为“断七”,祭拜后,拆除灵堂,改为在家中设灵台,每日点油灯供饭菜。域内一般在三天后还要举行“接回”仪式。在堂屋内重新再在门板上用衣裤稻草布做成死者模拟遗体,戴孝者又集聚一堂,在和尚或道士主持下再祭奠一番,然后烧化稻草人与衣裤并宴请参加者。“做七”之俗除“做五七”外其余渐废。

【做“五七” 脱白】  

“五七”规模为最大。传说“五七”时死者灵魂回家看望,故设望乡台,穿重孝服者均来祭拜亡灵。一般由女儿主祭,请和尚或道士诵经,凡是戴孝穿白衣者都要到场,设宴席。焚衣物和纸扎房屋及装有“六斤四两”纸锭的宝瓶,俗称“化库”。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域内大都在火化当日举行此仪式且以脱白仪式合二为一,仪式有和尚主持。

    现在的具体程序是:

    厢屋里摆上一桌女儿准备的菜共八碗,点上一对蜡烛。至亲送上纸质冥品,用红纸写上送者名字,被送者名字,贴于祭品上。在主人选定焚化的地方,下面铺上稻柴,放上蚕笪,和尚用死者的衣裤做成人样,放于蚕笪之上,把死者生前穿过的或没穿过的衣裳置于其边,把事先折好的元宝、至亲们送的纸扎冥品都置于其上。纸扎品随时代发展有所更新,除传统的糖桶、箱子、宝瓶等外,有小轿车、楼房、冰箱、电视机等。四周撒上一圈白石灰,或箍上一圈铁链。

   和尚吹起唢呐,穿白衣的围着兜三圈。然后由和尚点火焚烧。

    然后回到厢屋开始脱白。所谓脱白,即脱去白衣孝服。穿白衣的,在和尚主持下朝事先准备好的祭桌叩拜,和尚为其脱下白衣,放进红袋里。每人给一块小红布戴于臂上,女人都穿上红衣服。至此丧期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太那个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