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说的是事实,农村确实需要发展

(2025-08-12 08:47:00)

他说的是事实,农村确实需要发展

 

今天,我们村的群里蛮热闹,有一个年轻人,家在鲍甸埭,住在嘉兴,在群里发了几句话,是这样的:“希望有关部门给农村真正做点事情。徐家港太落后了,这几十年除了多一条路,几个路灯,几乎没有变化,很多房子也年久失修,甚至是危房了。也没有人协调协调,这里有些位置房屋密集,想改造周围又有限制,总不能一直等下去,直到哪天出人命才知道重视吗?”

他还说:“没事就来说你这个要整理整理好,割割草,拍拍照交差讨赏,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有意义吗,什么垃圾分类,奖励个1020块,打发要饭差不多!彻底点的事情有做过吗?看看别人村,一排排别墅整整齐齐,江浙沪本来就是富裕的地方,穷成这个样子,不觉得羞耻吗?脸都不要了。别人养老金拿着,跳跳广场舞,根本花不完,农村人交了这么多年公粮,做了这么大的贡献,这么多牺牲,老来领个几百块,得了癌症,子女孝顺点也要脱层皮,不孝顺点就只有等死!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直笑掉大牙。”

后来有一个叫“平淡无奇”的跟了几句:“一个村支书竞争[][][][][][]赶紧起床!你带领村民住别墅!开飞机!”

就是这一句,引发了两人的争吵。越吵越凶。有些话说得也很难听,而且还涉及到了族人。我发了一条:@平淡无奇你们争论是正常的,问题越争越明,但不能说‘孟氏一族’,也太不会说话了。”

那个年轻人说的是事实。几十年就多了一条路,这条路我写过一篇文章《我家屋后的路》。因为这条路,彻底改变了我们鲍甸埭的出行习惯。我们原来是门前港。出行靠船,向南走,也就是从家里出来往自家场上走就可以了,筑了公路,公路在屋后,出门要往后走,人家正好在弄堂边还好,没有弄堂出入的,不得不从人家场上经过,于是引来了不少的矛盾。那个年轻在群里是这样说的:“原来房屋乱七八糟,为了三寸地,闹得左右邻里关系差,甚至往后面马路都没有一条通道,家里办个白事,还要给你不给你走,甚至还要在当天报110,这些事情难道不是问题吗?”

他所说的,我也知道,他老爸过世时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不愉快的事,隔边邻居就是不让他们走,只得报警求助。

原来水乡人家出门主要靠船,河就是高速公路。后来陆路兴起,船逐渐被淘汰。

这全怪当时筑路时,光考虑筑条简易公路,没有考虑到埭上的出行。我们埭上,原来的人家房屋是过一段有几户,有一段有几户,到后面的田里干活还是下去方便的,后来房子越造越多,就相挨着了,人家与人家几乎没有什么空间。现在我们埭上去屋后的公路只有三条弄堂,东面的稍宽一点,1米左右,其余两条都很窄,只能通过一辆电瓶车。而且不在弄堂边的都得经过好几家人家的场地,遇到喜事还商量得通,如果是“白事”,就不好商量了。

对此,村里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说实话,确实也没有办法。要想彻底解决。要么恢复门前道路,出入继续按原法,但要拆掉不少农户的猪棚等辅助用房。要么村里集中安排土地全部搬迁。但要土地指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现在我们村里,对于老百姓的感觉来说,确实没有多大发展,不单是不发展,反而是下降了。8090年代,村里的机声隆隆,人丁兴旺,而且还有不少外来打工者。后来家庭工业退出舞台,年轻人进城打拼,有些老年人跟着子女进城,或领孩子,或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年人。现在我们埭上30多户人家,只有一户人是齐全的,父母辈、儿子辈、孙子辈都住在埭上。有几户是双休日有人,像我家。其余的只有老人。

有一位叫圆圆的也说:“我们村确实是落后,车子都开不到自己家门口,还要自家花钱买路。”她说的是自家的情况。

书记也在群里提了要求:“建立这个群的初衷是方便村里与群众沟通交流的,不是发不当言论相互攻击吵架的,大家发言都应该文明交流。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否则,将被请出群。”

那个年轻人是我的学生,所以我在群里给他发了一条建议性微信:“建议你在此别说了,你在为村的发展而焦虑,这是好事!在此多说有可能会好意变坏事。有好的想法可向书记直接沟通一下。这样会显得更理智!”他的回复是:“好的,老师!”

后来群里就不再吵了。

不知村里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些在外的“游子”再吸引到村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