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游水

(2025-03-21 14:12:26)

学游水

 

游水,是我们这儿的特色语言,也叫方言土话,即普通话的“游泳”。

江南水乡,出门见河,外出办事、劳作,都得摇船动橹,都会与河打交道,即使在家也每天会与河有染,到河埠头洗脚,洗菜,洗脸,洗衣服等等。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反其义而用之则是“常与河打交道,那有不出事”!

在河里出了事,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弄得不好就会有性命之忧。水乡之人,“某某某在河里淹死了。”“某某某在摇船时橹绷断了掉到了河里,好在会游水,不然就惨了。”这样的坏消息会时不时地听说。

因此,等到小孩懂事开始,大人们就会说:“先要把游水学会呦,不学会将来船也不允许摇的。”“不想活煞,快点把游水学会。”“学的时候拿出脚桶扶着,不然人会沉下去的。”

在大人的恐吓下,到了学年纪的小孩,在夏天的时候,只要有空就泡在河里,开始学习游水。

记得小时候学游水,都是自学的,就在门前的河里。我家门前的河本很宽,水也很深,在民国23年的时候,人们在离河北岸约10多米的地方填了一条埂,说是要压住下面的火龙。于是一条大河变成了一大一小两条河,门前的是小河,由于岁月的侵染,门前场地的水土流失,使河变浅了,成了小孩子们学习游水的理想场所。

双抢时间,吃好中饭,大人们需要休息,恢复体力,我们几个岁数差不多的小孩,不论男女,不约而同地来到河里。有的拿着脚桶,有的拿着木板,有的从生产队的船上揭一块平齐,这些当作学游水时的把扶。

开始几天,大家中规中矩的双手扶着木桶或木板,用双脚打水,慢慢地,用一只手扶着,另一只划水,再后来,胆大的开始学习脱空游,即不扶着游。人走到离岸远一点的地方,把头闷到水里,向滩边游。这样的闷头游一段时间,基础的游水技能就有了,可以不再用木板之类的扶持物了。看到胆大的能脱空游了,真正地游水了,大家都学着游,一个夏天学下来,基本上都会了。

当然也只是能游水,没有什么技巧,一律狗爬式。当时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游水姿势,只是觉得自己能游就很开心了。

学游水,还有一样技能也需要学,我们叫“打没断”,普通话好像叫扎猛子。开始学的时候,用一只手捏住鼻子,将身子往水里沉,因为屏气不足,一下子人就浮上来了。练得多了,出经验了,知道要先深吸一口气再沉下水,这样可以在水里耽的时间长一些。

这样固定位置的“打没断”练得多了,有的开始练真正的“扎猛子”,人钻入水中再在另一个地方出来,我们叫“潜游”。学会了这种本领就可以到深水处摸河蚌。我虽然能游水,但没有这样的本领,打“没断”也不太敢,因为在学的时候,耳朵老是要进水。

我们埭上因不会游水被淹死过一个小男孩,那个小男孩那时五六岁,还没有到学游水的年龄,夏天双抢,给在田里劳作的父母送点心,走到桥中心,因一根桥栏杆断了,而且晒着稻柴,他扶着桥栏杆走,扶到这一根扶个空,人就掉到了河里,一个不会游水的小孩,在一条几十米宽的河中,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埭同样有因会游水而被救活的事,1967年,桥刚铺上大梁,有些胆大的就从大梁上走着过河,有一个小姑娘,十二岁,也和胆大的大人一样从桥梁上走,走到中间的时候,也许是心了,人就从大梁上掉落到了河里,她的二哥就在他身后不远,看到妹妹掉到了河里,就一个纵身跳入河中,一个猛子下去就把妹妹从河时托了起来,再拖着妹妹迅速游到岸边。他的妹妹是一点事儿也没有。

水乡之人,会游水是多么重要!

现在的小孩,也学游水,但不是像我们那样为了出门安全,而是为了锻炼;也不像我们那样课堂在大自然里,而是在游泳馆里;更不像我们那样不需要花钱,而是要花上好几千才能学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间差思维差
后一篇:削水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