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正的义务劳动

(2025-03-17 08:17:32)

 真正的义务劳动

                          

    新开浜义务劳动,没有工分,没有奖励,真正的义务劳动,发生于1975年春节,时间虽已过去49个年头,至今记忆仍如昨日。

我们一带,河多,浜也多。所谓浜,就是一头通河一头被堵。大都不长,200来米,极大多数自然形成。

    新开浜,在立夏圩中间,长约200米,南北走向,浜口朝南面向莳公荡,浜面宽约20米,两岸都种着桑树。

    称它新开浜,因原没有此浜,是人工开挖的。据参与开浜的老人回忆,是在“大跃进”时间,在立夏圩的田中间开挖的一只小浜,所以用上了“新”字。

    那人们为何要浪费良田开挖一只小浜?

   立夏圩东西长约500米,南北纵深约400米,有约300亩水田。东面一小部分田是东风大队的,东南一小部人分田是新联大队的,其余都是我们大队的。我们大队有大部分田在圩的中心。那时的农田灌溉主要靠人力水车,称踏水车。田里要水了水车就从河里向田里车,遇到洪涝灾害,水车就从田里往外车水。

   立夏圩虽然四面临河,东面有麦西港,北面有小港,西面有竖头港,南面有莳公荡。在灌溉全部靠人力的年代,圩头中心田的灌溉是一大难题,因为车水的水量少,水流缓,再加上垄沟边杂草的阻挡,很难流到中间田块。在其中间开一只浜,车水灌溉就方便多了。

   当时的勤丰在队利用大兵团作战的优势,硬是在没有河浜的立夏圩中间人工开挖出了一只利于灌溉的河浜。新浜开挖后,确实给立夏圩上的农田灌溉带来了方便,车水既省时,也省工。

    1962年开始,高庄电线逐渐架设到农村,而且首先用于农田灌溉。杨溪大队在月字圩建起了澄溪公社第一座电力灌溉的机埠,至后,建造机埠逐渐普及到每只圩头。电力灌溉逐渐取代了人力车水。由于机埠的普及,农村的水利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主渠通机埠,支渠流农田。在支渠与主渠相关处还建有闸阀,不需用水的田就把闸关上,田离机埠再远,在圩的中心也不怕灌不上水。70年代初,拖拉机开始使用,为了适应机械化作业,兴起了园田化运动。

    立夏圩上那只曾经为灌溉作出过贡献的小浜,逐渐地失去灌溉功能,且成了园田化建设的障碍。

    勤丰大队于1974年冬至1975年春,动员全大队的力量,利用今冬明春的农闲时间将浜填平。大队将浜分成六个作业面,分给六个生产队。

    为了加快进度,春节期间大队组织团员青年义务填浜劳动。我1974年冬季高中毕业,正好赶上春节期间的义务劳动。

    清楚地记得,春节前夕,大队团支部就向各生产队团小组下达了年初一要组织团员青年为填新开浜义务劳动的任务,团员青年积极响应。新年第一天,天气晴好!大家早早地起床洗涮吃饭,准备好劳动工具——铁搭、土笪。因为我还没有像样地参加过劳动,手皮嫩,母亲不知从什么地方给我弄来了一双纱线手套。730分,团小组组长拿着红旗,吹着哨子,土笪里放着一只挎包,召唤大家到生产队的公场上集合。副组长的土笪时一边放着把水壶,一边放着几只小碗。8点,在小组长红旗引领下,挑着土笪,扛着铁搭的年轻队伍从埭上出发,目之所及,其他生产队的队伍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红旗,向着同一个目的地——立夏圩——进发。

   年前各生产队的工作面都已开展了作业,所以大家各自来到自家的工作面上,把红旗插在地头,找好自己的位置,捋起袖子干了起来。

   我们的组长对大家说:“今天是年初一,我们在这样特别的时间,参加义务劳动,具有特殊意义,我们五队的青年,劳动是最厉害的,大家加油干,做出点来让他们看看!”大家齐声应答:“好!一定的!”又对我说:“金根,你第一次做,坌泥的时候小心点,当心坌到脚上,土笪里泥少放点,肩膀还嫩。”“谢谢!晓得了!我会小心的!”我回答说。

    上百个年青人,大年初一的新阳,将寂寥的新开浜唤醒,工地上青春激荡,红旗飘扬,坌泥的银锄挥舞,挑土的大步流星。好一派热闹的劳动场面,新年新气象。

    虽然,我并不是一位文弱书生,十一岁就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但这样的坌、挑的重活,还真是第一次。戴着母亲给的手套捏着铁搭柄坌泥,使不上力,手在竹柄上打滑,干脆不戴那手套。手与竹柄没摩擦力了,就和其他人一样地朝手心里吐上唾沫。这样干一段时间,手心开始发痛,手臂开始发酸,肩膀也挑得痛了起来。我是一个要强的人,再说在如此的劳动场景里,这点酸痛好像也被溶化了。

    停班烟休息的时候,小组长喊“大家休息一下,喝点茶,吃点点心!”于是大家放下手中的活,找个能坐的地方坐下。小组长打开挎包,摸出一包包小糕分发给大家,说:“这是大队团支部给大家准备的点心。”那糕是其时流行的“云片糕”。雪白且甜,好看又好吃。也是应了“大年初一吃甜”的习俗!

    休息过后,继续劳动,直到太阳升至中天。有人问:“下午还干吗?” 组长回答:“团支部布置是一个上午。”有人说:“反正没事,下午再来吧!”组长说:“如果你们自己要来,那是最好了。集体还是听组织的吧。”

    于是,组长扛起红旗,沐浴着年初一的太阳,带着大家回家。我虽然手、肩更痛了些,可眼里的红旗却更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