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到红的南湖菱
(2024-10-15 13:50:51)从绿到红的南湖菱
一种植物因生长地命名,并不鲜闻,而生长在南湖里的菱,叫南湖菱,却与众不同。它形似馄饨,色如翡翠,肉如凝脂。形虽小但富有文化内含,与乾隆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说南湖之中的菱原本是有角的,只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吃到这菱时,被尖尖的菱角刺痛了嘴唇,于是对众人说:“菱肉好吃,如果不长角就好了。”皇帝金口一开,第二年湖中长出来的菱果然没有了角。
也与善良结缘。传说古时南湖畔许家村的村民们种植的小青菱因有尖角而难以卖出好价钱,导致生活贫困。一位名叫阿天的青年为了帮助村民走出困苦,千辛万苦地寻找传说中的无角菱,终于感动了菱花仙子,在梦中授于无角菱的种子,于是他将种子无私地给了村民,从此种在南湖的菱再不长角,卖出了好价钱,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更为特别的是湖中长的菱带上了红色的基因。人们听到南湖菱就会自然想到南湖,想起停泊在南湖里的红船,就会由衷地想起那激情澎湃的红色历史。
嘉兴南湖,因红船闻名于世,生长于此的菱因南湖之名而闻名于市。
菱是嘉兴的特产,生长于南湖里的菱,更是嘉兴的骄傲,因为它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在嘉兴的河湖港汊里生长着,成为了人们的食物之一。1959年3月,马家浜新石器时代遗址挖掘时,就出土了碳化的无角菱。
历史上,嘉兴广宽的水域里,除了野生的菱之外,更多的是人们散种的菱,也形成了一定的种菱文化。春种、夏管、秋收。更有“八月八,买斤菱来剥一剥”的民间俗语。
人们用青竹、粗绳、绳上系水草,把门前的河道分割成一方方的“水田”,仲春时节,将菱播到河里,经时间的孕育,沉入河底的菱种出苗,那菱秧长出柔柔的茎,细而如扇的叶,慢慢地娆娆地透出水面,经阳光雨露的滋润,那叶逐渐铺展,变大,将整个“水田”遮盖,田田菱叶挨挨挤挤,逐渐挤直于水面,夏天达到顶峰,只见绿绿的叶,不见叶下的水。在这样的密密的菱叶间,白白的,细细的菱花,在不经意间就开了出来,那小精灵在水中慢慢地就变成了胚菱,再小菱,再大菱。然很低调,沉在水中,隐在叶后。
入秋了,桂花香的时候,该采菱了。村姑们划着腰子型的菱桶,进入菱田,左手抓菱荇,右手采嫩菱,乐滋滋,笑嘻嘻。
时代的进步,同样体现在菱的种植上。传统的河荡种植,到了菱田散荇时,那些被寒冷逼过的,被霜打过的菱荇,随波逐流,河面上漂得到处都是。在传统农业时代,可以用此作肥料,然现在成了污染。于是人们开发了内塘种菱技术,采用稻田灌跑马水的方法,解决水的流动,确保菱的品质。用设施大棚,精准调节种菱环境的温度、湿度,使这可口的美食更早地端上人们的餐桌。
现在的南湖菱更是与科技接上轨,从2011年开始,嘉兴市农科院科研人员用南湖菱与有角红菱杂交,培育了菱壳红色、果实粉红的南湖菱新品种,南湖菱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菱”。
一颗小小的菱,从古传到今,蕴藏着沧海桑田,时代变迁的历史密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