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放学归来早
(2024-06-25 09:04:06)儿童放学归来早
我上小学读书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学校位于离家约300米的徐家港港北,先是在土改时没收的地主家的仓库里,那时只是初小。后在洪慈庵的地方建造的新校舍里,学校也升格为完小,70年代初还附设了初中班,成了戴帽子中学。
记忆中的小学生活是很开心的,虽然学校的设施没有现在那样的完备和现代化,教师也大都是赤脚老师(民办教师),学习是轻松的、关系是融洽的,没有压弯腰似的学习、考试、升学压力。如果升级考试不合格留一级再读也不会有任何负担与压力,家长也只是会说:“你这只笨牛筋!”
学校没有围墙,操场是泥地,篮球架是木质的。教室是新的,但里面的课桌椅规格很不统一,说是课桌椅,其实没有椅子只是凳子,有长凳,两个人坐;有单凳,一个人坐。课桌有新做的,两个空抽屉,可以放书包;有长板桌,上下两层,上面是桌面,下面铺一块木板放书包,但不分格,有的下面的木板没有了,书包只能挂在边上;有老的课桌,坐位和桌面相连,像是椅子形的。教室里的黑板是用水泥粉成再涂上黑漆。教师用的讲坛和学生的课桌一样,只是在桌子的脚上再钉上根木头,使桌子增高些。语文教师上课只有一本书,一只粉笔盒,数学教师的教具有毛算盘、三角板。教唱歌的都是清唱,没有乐器伴奏。
农村的孩子起得早,上学也早,学校对于学生上学的时间没有硬性的规定,早到无所谓,一般没有迟到的。教室的钥匙一般都放在离学校近的学生那儿,他也是来得最早的。早到学校的同学,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操场。我们的操场从东到西约30米,大家从各自的教室里拿来大扫帚,排齐了从西面扫到东面。大家不图教师表扬,只是觉得是在为学校做好事,那时提倡的是做好事不留名。
记得很清楚的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拾金不昧的品德,在学校里设了失物招领箱。那个箱子是用木板做的,长不过40公分,宽约30公分,厚在20公分左右。箱子顶面板的上面开有一条可以投放失物的小槽,正面镶着一块玻璃,里面的失物一清二楚,那箱子挂教师办公室的门口。学生们把捡到的东西都塞进那箱子里,里面最多是小学生的学习用品,如小刀、橡皮块、铅笔头,也会有一些硬币。
那时的学校,老师们真的是一心为学生着想,除了教好书,还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学校里备有剃头用的简单工具,一把推剪,一把剪刀,一把木梳,一只洗头用的塑料圆梳,一块围布,一块肥皀,尽此而已。男老师们都学会了剃头的技术,他们轮流着为男生剃头。男生们可省下一年的剃头钱。学校附近的男人,看到老师们空的时候也会叫他们剃。
我们的学校在村落中间,四周都是农户,我们在教室时上课,有时教室门口,窗户处会有听我们上课的人。每当这样,教师也不会赵走他们,里面的小孩呢会更专心一些,生怕被外面的人看到不认真听讲。
我们的学校在河边,没有围墙。玩球的时候,那球会不听话的滚落到河里。一旦这样,玩球的就会分成两拨,一部分在北边的河滩处,用碎砖块向篮球扔,有的击中篮球,那球会较快地向对岸移,有的落在河中,激起水纹,球随着波纹向南岸慢移。一部分走到河南面的河滩上,等球靠近就用竹杆一拨,拿着回到操场。于是大家呼拉着继续玩球。
那时读书,老师一般都不会布置回家作业,不是因为老师不抓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是因为考虑到学生放学后都要帮助家里做家务,没时间做回家作业。所以老师都布置课堂作业。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时古人对那时的儿童读书归来的描述。我估计那时的读书人肯定都不是劳动者的子弟,一定是有钱人家的阔少爷,他们一放学就没事了,所以有这闲心来放风筝。
而我们小时候,放学回家重要活就是割青草,割来的青草一是喂养兔子,一是给猪吃。其时,几乎家家都会养几只兔子,养一只肉猪,养一只母猪。因为饲料紧张,所以青草就成了喂猪的饲料之一。割青草除了冬天外,其余都是好时间,特别是放风筝季节,青草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正茁壮地生长着,这个时候的青草嫩嫩的,猪和兔子最爱吃。放风筝的时间全用来割草了。
农忙时间,大人们都下田劳动了,放学回家的另一个任务就是烧饭。双抢时间队里办有食堂,夏收夏种时,秋收冬种时都不办,所以这两个时间中饭和晚饭,一般都会有在读书的孩子们来做。我家的饭就都是我来烧的。中午烧饭,晚饭烧粥。母亲事前都会关照烧饭量多少米,放多少水,烧粥量多少米,放多少水。还会关照饭烧到冒蒸汽后,要听听镬子里发出的声音,如果听到镬子里有“叽哩刮拉”的声音,灶里就不要再放柴了。
我们是读书家务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