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分配的日子
(2024-05-16 06:53:18)住房分配的日子
我1980年2月参加工作,2017年7月退休,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活中,经历过住房分配的阶段,记录于此,聊作记忆。
虽是1980年2月师范毕业分配工作,其实是在1979年下半年说是实习,已是实质性工作了。分配在新丰中学,教初三语文。
去学校报到,只带了些日常生活用品。那年同去实习的有我的师范同学,还有两位平湖师范的学生。学校给每人安排住房,虽然面积不大,房子的质量也不是太好,但是每人一间。可以打一只铺,放一张写字台,还留有一小块空间。依稀记得我的住房在操场南面,一埭平房中的一间,比较低,好像农民家的猪圈那样的低矮。学校提供不需要租金。在那儿度过了半年的实习时光。
半年后,我本可以留在该校,但我申请回到老家,领导就把我重新分配到澄溪公社,澄溪公社把我分配到杨溪大队学校,那学校就在我们大队的西面。走路约30分钟。报到后,学校也给我安排了住房,因为那时还没有水泥路,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只能走着去上班,路程约30分钟,如果是下雨天,路泥泞难行。所以学校也提供住宿舍条件以减轻每天上下班的路途之累。房间是由教室分隔的,面积约20平方米,也比较高爽,比新丰中学的要好一些。在里面打了一张铺。那时还年轻,走路不怕吃力。所以只在下大雨天住,天晴日子就回家。现在想想,那时的房间给我,基本上属于资源浪费型。但那时的学校领导不是这样认为的,不然就不会分给我了。
1984年,学校体制改革,我被提拔到中心校担任小学部教导主任。自然,照样学校给分配了住房。房间位于教室最西边,也是用教室分隔的。20平方米左右。学校想得比较周到,把20平方米分隔成前后两个小空间,后面作卧间,前面“厨房”。我老婆在镇上丝厂里上班,这样的房间老婆也可以来住。在那儿过了约3年。
后来,老教室进行改造,小学部在东面征地造了新教学楼,同时造了传达室。那时称传达室,只是名称而已,没有门卫人员的。所以,学校就把这两间小小的传达室安排给我作住房。东面一间卧室,西面一间厨房。在传达室住了1年。那儿地势低,房间很潮湿,学校为了改善我的住房条件,在新教育楼的西面原本作教师办公室的一间安排给我作住房。这间房子,面积也不大,也在20平方米左右,但它毕竟是新造的,而且是在楼上。通风,干燥,爽气,清爽。住到楼上后,开始付房租。具体是多少不记得了,但总体是很少的。
学校为了解决教师的住房,向房管所租了一些房子,安排给需要住房的教师。我楼上住了2年后,学校租于新街的房子,本是我堂哥家住的,后来他搬到新造的楼房里了,学校把这房子安排给了我。那房子是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楼上楼下结构,楼板是木板。楼梯也是木头的,从楼梯被脚磨损的程度看,年龄已不小了。但对于我来说,着实是改善了住房条件。因为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家”。房租直接交给房管所。
在那儿住了3年,学校开始集资建房,真正改善教师的往房条件。我报了名。楼房造好后,乔迁入住。结束了住分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