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扁担的记忆

(2024-05-10 14:00:49)

扁担的记忆

 

扁担,两头尖尖,有木制的,更多的是竹头的。木制的,在我们一带主要是用来挑稻,竹制的主要用来挑土笪、挑粪桶,也用它挑稻,如果远行,有几个包裹的话,也会用扁担挑着。

对扁担的认识,是在我能认东西的时候。那时家里有几根扁担,靠在门背后的墙上。有的可以看出时间的痕迹,扁担中间明显地留有与肩摩擦的印痕及亮色。有的还比较新,是用来换旧的,因为扁担用得时间长了,会老化,挑的时候会突然断掉,所以家里都会有备用的。

少年的时候,扁担对于我只是一根杠子。秋天的时候,母亲把地里的八月菜斫下来,放在地里晒,下午太阳缓下来后,就由我们从地里拿回来,姐姐拿着草篰,我拿着扁担,草篰里菜装满后,姐弟俩就用扁担扛着草篰把菜抬回家。

自己真正用上扁担挑东西是在高中毕业之后参加生产劳动时。用他挑过稻,挑过草泥,挑过谷箩,也挑过水河泥。

这几种挑,挑稻比较轻松,如果稻晒得比较干的话,份量不重,扁担最好软一些;挑草泥比较急,因为挑草泥是集体行动,且都是全劳力,一次挑草泥会有五六个或七八个,大家一齐出发一齐回来,坌草泥时如果哪个动作慢了,人家会催“快点”。挑着担子在田埂上走,要紧跟着领头的,不能落下,如果落下一影响进度,二会被人嘲笑,而走在第一个的往往是体力最好的。用扁担也要软一些,肩膀会不痛,在田塍上快走,扁担一翘一翘的,很有节奏感。

挑谷箩,最重,因为一般都是在粜谷时挑。生产队的时候,稻谷有统购统销任务,新谷收上来晒干后就会去粜掉,因为生产队的仓库里存放不下收上来的稻谷。农忙时节劳动力金贵,粜谷一般只会派两个挑谷的,一个畚谷的。因为人少,所以挑谷的、畚谷的都是队里一等一的人。挑谷用的扁担要稍硬(结实)一些,软的会被压断。我参加生产劳动的第二年,去粜过几次谷。一担谷挑起后把硬硬的扁担都压弯了,上磅一称200斤。

挑水河泥,最危险。一是河泥船停在岸边,船低岸高,船与岸之间用跳板搭跳,跳板会成斜面状,挑着河泥担从船里踏着斜坡到岸上,会打滑。二是河泥担有水,水会洒到跳板上,人更滑。我就有个一次在跳板上打滑的经历。记得那年冬季为港南的麦田浇河泥,冬季是旱季,河里的水退得很厉害,罱满河泥的船停在港南桥东堍。一条跳板铺在船与岸之间,斜坡角度在45度左右。那时年轻,用老人的话来说叫作“火里去得、水里去得”,体力也有,身材也有,所以挑着河泥担还是很轻松的。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却发生了,挑到半晌午的时候,由于在跳板上洒落了泥与水,我挑着满担从船里往上走,不知怎么的脚下一打滑,身体一侧,好在年轻有脚力,人还是在跳板上稳了下来,没有从跳板上滑落到河里,走到岸上,却感到腰部有些疼痛。挑着没走多远,越来越痛了,只得把担停下。再也挑不动了。后来父亲摇船把我载到黎里看了骨伤科,医生说是“腰肌劳损”,贴了膏药,回家休息,后来又去看了几趟才勉强好了。却有了后遗症,现在那里还不舒服,天阴下雨地会有酸胀感。

记得最深的是父亲用扁担挑着我的行李送我去上学的事。恢复高考后,我有幸成为第一届师范生。1978年的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父亲用扁担挑着我的行李,沿着埭上的小路向东走,刚好碰到我家一位远房亲戚,他见到我们,就问我父亲干什么?父亲有点自豪地回答:“送儿子去读书!”那个亲戚听后对父亲说:“你是送掉一根扁担!”。意思是说我父亲送掉一个全劳力。父亲笑笑说:“没事,我还不老。”

后来家庭联产承包,家里真的需要“扁担”了,我好在在离家不远的学校教书,星期天可以回家替力,我这根“扁担”没有完全送掉。不然还真被那位亲戚言中了。

现在,家里的扁担还在,只是被老婆收藏在了猪栏头了,快要当作“文物”了。平时也很少再用它了,即使地上种点菜需要浇点水,也只是用提桶拎几桶,不再用挑粪桶来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游南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