罱河泥

罱河泥
生产队的时候,男人会不会罱河泥是衡量是否是全劳力的标准。所以,高中毕业参加生产队劳动的第二年就跟着有经验的人学罱河泥。尽管我父亲是罱河泥的高手,但我们的用力的手是一致的,都是右手发力,不能和他在一条船上学。 只能跟左手发力的人学。
我是跟着进良叔叔学的,他也是罱河泥高手。他在船梢,我在船头。我们罱河泥的方法叫撑罱,在海宁一带的罱法叫“夹罱”。他对我说,这种罱法最关键是罱篰下水落到河底后,在河底由船边向外推的时候要用软力不能用蛮力,用蛮力罱起来的大都是清紫头泥,用软力才能罱起淤泥。其实这技术是要自己在实践中慢慢感悟的,心记方法是没有多大用的。
那罱上来的河泥是有三种作用,一是与水草一起沤成草泥,一是掺进人粪浇油菜或麦苗,三是掺小塘泥,沥去水份,开春时挑到田中作底肥。记得有一天掺小塘泥,我和进良叔叔一天罱了20船。罱满划出罱满划出20船,一天下来是腰酸背痛。不过到第二天又恢复如初了。
掺小塘泥都是冬季农闲时节。所谓“小塘泥”,就是田头用田泥围成一个方塘,在相应的旱地上开一条槽,河滩边挖一个潭,将罱来的河泥划入潭中,有人用料子(木勺)将河泥舀到旱地的槽里,河泥顺着槽淌到田里的方塘里。一塘积满,任其沥水,来年开春挑入田中作底肥。
最近看到一个资料,罱河泥古以有之。
那时的古人,主要将河泥作稻田的底肥,相当于我们的“小塘泥”。到元代,河泥的功能还主要是作底肥。元代的《农桑辑要》在论述水田施肥的肥料时说“壅稻田,或河泥,或麻、豆饼,或灰粪”。明代以后,河泥与绿肥、粪肥、饼肥并称为江南壅田的四种最主要肥料,再后来,河泥的功能得到了开发,不单作底肥,还用作追肥。用来浇菜。清代桐乡杨园村人张履祥的《补农书》载:“秀水北区,常于八、九月罱泥壅田中菜。” 罱河泥逐渐成为江南水乡最重要的农事安排之一。
古代诗人为此吟诗作赋。清代桐乡诗人钱载的《罱泥》最为典型。
昨晚看天色,共说今朝晴。
我船篷已下,虽雨担罱行。
两竹分手握,力与河底争。
曲腰钳且拔,泥草无声并。
罱如蚬壳闭,张吐船随盈。
小休柳阴饭,烟气船梢横。
吴田要培壅,赖此粪可成。
杨园补农书,先事宜清明。
诗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罱河泥的工具、动作、场景。罱泥用的工具叫罱蒲或罱头,是用竹篾编成的畚箕状的两个对合的器具,用两根丈余长的竹竿为柄,一根叫“隑竿”,一根叫“豁竿”。这样罱泥的人通过拉开或并拢两支竹竿便可以操纵罱头的开阖。罱泥时,罱泥人将两根分开的罱杆插入河底的河泥中,然后缓缓地向外推,再缓缓将罱杆合拢,从水中将沉重的夹满河泥的篰头提到船上,松开“豁竿”,河泥便掉落在船舱中。俟小船罱满后横着靠在岸边,用锨(方言称扦部)将河泥划到岸边的潭中。
罱河泥一般都在农闲的冬、春季,清代诗人许瑶光《种桑咏》中有这样的诗句“新春事少罱河泥,轻舟载归覆河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化肥的充足,又因家庭人力的不足,罱河泥逐渐淡出了农事。在有的地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现在的罱篰也已成了乡村艺术馆中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