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风船
(2023-08-09 07:53:11)驶风船
河荡多的地方,船就多,船多的地方,行船方式也会多。这不,有靠人作动力的,有划的,有摇的,有拉的;有自然力作动力的,借用风力行驶。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机器这种动力被用于行船,简单的有农用挂桨船,复杂一点的有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信讯系统之分的轮船。
我们这儿,离太湖不远,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典型的水网地形,河流湖泊交错,把陆地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圩头。河流湖泊面积都不是很大。
传统的交通工具就是木船,用的动力就是手摇。工具叫橹。
不同的船,橹的大小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用船外出就是手摇船前行。但有时也会用帆,我们叫篷。如果用篷使船前行,这种船叫驶风船。所谓驶风船,就是借用风的力量使船前行。
借用风力使船前行是古人的一种智慧。我们这儿一般小船用的篷,与行驶在大江大湖大海里的船用来借风力的篷不一样。像行驶在长江里的船,它的篷,是直上的。一根桅杆,长长的木头,顶端挂一个滑轮,篷的顶处系一根绳,绳穿过顶端的滑轮,如果要升篷,只要拉动那绳,篷就顺着桅杆向上升,整个篷处于桅杆中间、船的中间,行驶起来比较稳。篷也不一样,近似长方形,从上到下,隔一定的距离穿上一根与篷宽差不多长的细竹杆,且两边紧系于篷边缘。
我们这儿的船用的篷上升方式是不一样的,篷的一边(都是右边)相隔一定距离做上一个环,这些环在用的时候就套到桅杆里,而桅杆就是一根毛竹,桅杆插到船中舱的驶风孔里,再用一根毛竹撑结在篷的顶端的左角,篷左边的下面角系上一根绳子。篷也是近长方形,但上面要宽,下面要窄。四周用绳子围住,篷中没有横向的竹杆。
驶风了,就把那根竹头往上撑,这样篷上环随竹杆往上升也会往上,这样篷就升起来了。升到桅杆顶端把那撑的毛竹在桅杆上系住,把那根系在篷下面的绳子拉到船梢处并拉紧,这样篷就能受到风力而前进。这个篷可以随着风力与风向的就化可作适当的调整。这个篷在船的一边,如果船往东行驶,遇西北风篷在右边,遇西南风,篷在左边。
这样的驶风船,如果风不大,是很舒适的。如果遇到大风,篷受到大风的力量,船就会出现顷斜,大有翻船的危险。这时拉住篷的绳就需要放松点,拦风少点。如果风不大而且是顺风而不是横风。拉起篷,用橹当舵,船底下发出的嗖嗖前行声,听着就让人舒服。挡舵的人只要看准方向,把准航向,翘着二郎腿,吸着烟就行了。
与驶风船有关的还有带有诙谐的传说故事呢。说是在以前,娘舅外甥两个一起摇一条一吨半的小木船做生意。主要是摇,有时风合适且顺风也会借用风力行驶。使船成为驶风船。
一日,从家里出发去小镇做生意,舅舅对外甥说:“你好好摇船,到了镇上吃到你笑乎乎。”外甥听舅舅这样说,以为到了镇上舅舅一定会买好吃的给他吃。到了镇上后,舅舅买了些辣椒给外甥吃,外甥对舅舅说:“你不是说要买好东西给我吃吗?怎么是辣椒?”舅舅说:“我说是让你吃得笑乎乎呀,这辣椒你吃了不就笑乎乎了吗?”原来是外甥错解了舅舅的“笑乎乎”了。外甥也不好说什么了,就记在了心里。在小镇上进了货,继续出发,船行顺风,就支起了篷驶风。外甥挡舵,舅舅就坐进船舱休息,打瞌睡。船行了一段时间,前面出现了一座桥。有桥就需要落篷,外甥在挡舵,落篷要舅舅来做,于是外甥就对舱里的舅舅喊:“舅舅,前面有河攀。”舅舅在船舱里正迷糊着呢,没听说过什么河攀,于是说:“河攀,那来的呀?让他去。”依然打他的瞌睡。由于风顺船速快,不一会儿,船就进了桥洞,桅杆撞上了桥面,拆断了。这时,舅舅才从船舱里起来,一看是桥,就大声地对外甥呵斥说:“这是什么河攀?明明是座桥嘛。”外甥说:“这桥不是攀在河的两边嘛!不明河攀吗?”舅舅想起了对外甥说的“笑乎乎”,这是外甥对舅舅的“善意回敬”。也就不再发火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