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妙的灌溉方式

(2023-06-15 08:12:00)

奇妙的灌溉方式

 

传统的灌溉方式,要么戽水,要么踏水车车水。这都是靠人的力量,不单消耗的体力大,灌或排的效率都很低。虽然没有经历踏水车的劳作,但也有过戽水的体验。夏秋之交时,田里很少灌水,龙沟经过双抢的洗礼,本生活在田畈里、田塍处的黄鳝、泥鳅随着灌溉水的进进出出,一部分会游到龙沟里定居下来。秋天的时候,水稻需水减少,它在默默地生长和孕育,龙沟也静了下来,我们也有点闲工夫了,于是邀个伙伴,去朵漯(龙沟)。我们钳力圩上还有几个不大的水潭,也是被朵的对象。也就是把龙沟里或潭里的水朵干,用手挖潜伏在淤泥里的泥鳅、黄鳝们。朵漯用的工具是提桶,这种桶比较小一点,只要直接用手用它来舀掉水,朵漯用的工具是粪桶。这种桶比较大一些,再说潭面积也大一些,深一些,要在粪桶上结两根绳,人拉着站在潭沿取水,这样的取水方式我们叫“调水”,是戽水的一种方式。一个草泥潭大小的水潭,就要戽上一个下午左右的时间。如果是一块田戽水,你说要戽上多少时间?

刚解放那会儿,我们一带主要还是用踏水车给田灌水。踏水车是一项体力与技巧相结合的劳动。一般是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很难踩得到那水车。两个人要步调一致,如果不相协会相互抵消能量。水车有车轴、盘、水槽、龙骨等组成。水槽长10多米,龙骨安放在水槽里,一头卡在水槽汲水口的滚轴上,一头卡在脚踏的车轴上,轴上有脚踏的柄,车水时,车水时先水车排到落河缺口,有轴的一头入水中,另一头摆放于缺口填的坝上,在它有前方龙沟的左右两边分别竖两根毛竹,再在上面横放一根毛竹,用绳扎牢。车水时,人踩着车轴,双手扶于横向杆上,脚踩车轴带动龙骨运动,龙骨上的木刮片转入水中带进水入水槽,渐往上走送入垛口,流入田里。据老人说,1954年发大洪水时,钳力圩上排了好几部水车,人停车不停地日夜踏水,田里的水不见少下去,反而多起来。车出的水没有下雨的多。

1961年,电线开始拉到农村。但不是那里需要电就可以到哪里。但毕竟是有电了,农村慢慢开始造机埠用电灌溉。我们那儿最先造机埠是杨溪大队,1962年,他们在月字圩沙药瓶湾造起了全公社第一只机埠用于灌溉。1963年我们大队也造起了第一只机埠,那只机埠造的位置和使用方法,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去看的话,那叫作“不可思议”。如果用当时的眼光看,那是很有创意的设计。

机埠造在徐家港,因为徐家港是村部所在地,所以高压电通得比较早一些。那时,徐家港北岸有一只庵,叫洪字庵,在淹的东面有一个叫“龙船”的地方,在“龙船”的东面有一只浜,叫“夜壶浜”。这只浜不是真正意义的一头通河,一头断头,两边是河岸的浜,而更像是一只湾,这只叫浜的湾长约30米。那机埠就造在龙船之东浜之西的空地上。因为是村里第一只用电来灌溉的机埠,所以领导们想发挥它的最大灌溉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于是就有了奇思妙想的机埠灌溉设计。

徐家港是一条东西向的不太的宽的河流,南北两岸居住着一队、二队、三队的农户。河的北面是莫家圩,河的南岸是鲍甸圩。领导们要让机埠的水灌溉这两只圩头的田。两只圩头隔着一条河,怎么才能让机埠抽上来的水既能灌溉北面莫家圩的田,又能灌溉南面鲍甸圩的田?

困难总比办法多。在造机埠的同时,人们在机埠的西面一点点在徐家港里填一个坝,把河填断。在夜壶浜的东面,即湾的尖头处也填一个坝,使夜壶浜成为一只储水浜。机埠的进水口开在西面那个坝的西边上。出水口就在那填断的浜里。再在夜壶浜的北面的莫家圩上开一条渠道,在夜壶浜南面的鲍甸圩上也开一条垄沟,这样机埠的抽水泵把夜壶浜灌到一定高度的水,南北两边的垄沟就能把水引入各自的圩头的田里。一机两用真是奇妙的想法。人的智慧真是无穷的。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这样的灌溉方式,一直到鲍甸圩上机埠造好,才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看病记
后一篇:看病所想到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